教局:取消考题合理 驳斥开放题型是诡辩

2020-05-18 00:00

(星岛日报报道)中学文凭试历史科试题被指回避日本侵华史实,掀起轩然大波,教育局今日派员到考试及评核局调查撰题机制,而考评局委员会今午亦召开特别会议,料会决定取消试题及后续处理。身兼委员会官守成员的教育局副秘书长康陈翠华,在会前撰文表明立场,强调侵略、屠杀等大是大非的题目,不可能在课堂与试题讨论利弊,形容有人硬说为开放题型是「完全失焦的诡辩」,重申取消题目合理、负责任及符合学生利益。

今届文凭试历史科,要求考生评论「一九〇〇至四五年间,日本为中国带来的利多于弊」的必答题,引起空前争议。继连日谴责及要求取消题目后,身兼考评局委员会官守成员,教育局副秘书长康陈翠华昨以「历史教育所为何事?」为题,网上撰文近三千字(全文详见教育F2版)表明立场,强调基于人类良知的共识、对承受惨痛经历民众同理心的教育等,牵涉侵略、屠杀、种族清洗等大是大非的题目,不可能在课本甚至试题中让学生讨论利弊。

对于有人把涉事题目合理化、硬说为开放题题型,让学生得出「弊多于利」或「百害而无一利」的结论,康陈翠华驳斥是「完全失焦的诡辩」,强调实际课程与正常教学,均不会探讨日本侵略为国家带来的「利」,「所谓『利』如何衡量?对谁人有『利』?与战争中人命伤亡怎可比较?接受外国的援助和被外国侵略是否可以说成是可互相量度、互相比较、互相抵销的『利』和『弊』?」她亦形容,要求考生在约二十分钟内「就自己所知」,处理上半个二十世纪复杂的中日关系,是超越考生能力,「完全不合理,也没有意义。」

康陈翠华批评,试题提供一九〇五年及一二年的资料,偏向日本在二十世纪初对中国的援助,「重要性与日本侵华暴行相比完全不成比例」,导引考生透过不完全的资料,评论较大时空发生的事件,「命题是偏颇的,极不理想」。她指题目如问及不同角度或看法,不应偏侧于一方观点,让考生能从不同角度认识及了解题目中心,如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成因,应由当时国际关系、个别国家利益、民族主义兴起等,协助考生作出公正持平的结论,重申设题已有问题,其信度和效度难以量度,将题目取消是合理及负责的做法,亦符合学生利益。

对于外界质疑「政治来干预考试」,康陈翠华重申当局有职责维护教育专业,基于保障学生及公众利益,采取行动纠正,「在教育的议题上教育局不是无关的第三者,也不是纯粹资源提供者而不须负责教育的质素」,强烈呼吁在不同岗位的教育人士反思教育的使命,「不要让教育专业蒙羞!」

历史科课程及评核指引,列明学生应掌握技巧包括「辨识偏颇的观点、隐晦的假设与空洞的论点」。该科教师张往均认为,涉事题目是考核考生能否对不同命题,作出符合逻辑的分析与判断,辅以史料提出反驳。同是任教该科的李家宏亦指「无人会认同侵略与战争」,历史科考题亦非「阅读理解」,认为外界批评「莫须有」,影响考生前途及教师士气。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