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及中大教授,聯同團體建議建立房顫恆常化篩查機制,讓高危族每次在覆診時進行篩查。
港大內科學系教授蕭頌華、慧進會主席袁少林、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教授黃家星(左起)。
Previous
Next
中風是本港第四大致命疾病,其中心房顫動引致中風個案一九九九年至二零一五年間急增近三倍,約一半為八十歲以上長者。專家指,部分病人並沒有任何明顯徵狀,直至出現中風或併發症才得以確診,建議應建立房顫恆常化篩查機制,讓高危族每次在普通科門診覆診時進行房顫的篩查。另外亦倡議加強醫社合作、加強基層醫護培訓及進行大規模全民教育,將房顫認知程度提高至三高認知水平。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教授黃家星、港大內科學系教授蕭頌華及慧進會主席袁少林今早舉行發布會,講解因心房顫動引起的中風問題及建議措拖。
房顫是心律不正的一種,病人會因心跳不規則,影響心臟血液循環形成血塊,血塊流至腦血管造成阻塞並有機會引致缺血性中風。
黃家星指,因人口老化加劇及預防措施不足,令心房顫動引致中風個案一九九九年至二零一五年十五年間急增近三倍,約一半為八十歲以上長者,其中六十五至七十二歲組別亦劇增三點五倍,形容現時是「中風海嘯」。他表示,房顫引起的病情一般較為嚴重,可導致永久傷殘甚至死亡。
黃又指,部分病人並沒有任何明顯徵狀,直至出現中風或併發症才得以確診,有七成病人沒有適時服食抗凝血藥,亦有病人誤服未能有效預防房顫引起中風的阿士匹靈。
袁少林認為,本港針對房顫的醫療措施落後,公營醫療機構及家庭醫生培訓及支援不足,令他們未能在基層醫護上及早預防問題,亦欠缺針對房顫及中風的全民教育措施。
蕭頌華建議,醫院應建立房顫恆常化篩查機制,為六十五歲以上,或六十五歲以下患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的人士,例如透過把脈或可量度房顫的血壓計,及早篩查出高危患者。
蕭強調,患者服食抗凝血藥後,中風風險即可減低七成,但市民對房顫問題認知不足,病人及醫生仍存誤解,以阿士匹靈或抗血小板藥治療房顫患者。他認為應加強基層醫療的培訓,並透過全民教育將疾病認知程度提升至三高認知水平。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