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 心房顫動致中風15年急升3倍

2017-07-25 12:12

中文大學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心房顫動引致中風個案15年間上升近3倍,80歲以上長者佔約一半,其中65至72歲的年齡組別增幅最為顯著。專家指,一旦出現房顫或中風的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甲狀腺過高等,經醫生評估後服用抗凝血藥可減低中風風險。 心房顫動是心律不正的一種,全球患者約3300萬人,估計本港逾7萬人受此症困擾。病人會因心跳不規則,影響心臟血液循環形成血塊,血塊流至腦血管造成阻塞並有機會引致缺血性中風,死亡率高達24%,比其他原因引致中風高出兩倍。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癒學系統計1999年至2014年15年間,約4000名因缺血性中風病人的資料,結果發現,每年病人數目由99年的84人增至14年的321人,增幅近3倍,80歲以上長者佔約一半,其中65歲至72歲增幅最顯著,約3點7倍。 腦神經科臨床專業顧問蘇藹欣指,有心顫問題病人的中風風險較一般人高5倍,平均中風機會為每年1%至10%,強調「這是每年中風機會,如果第一年機會是10%,去到第2年機會便是20%」。 研究結果顯示,一旦出現房顫或中風的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甲狀腺過高等,透過抗凝血藥減低心房顫動引致中風機會高達70%,而過去逾七成房顫病人中風前並沒有服用任何抗凝血藥。相對傳統方法,抗凝血藥服用方法簡單,藥效穩定,出血風險較低。但蘇提醒,並非所有病人都適合服用新型抗凝血藥物,治療前應接受醫生評估。 除藥物治療,專家亦建議從生活中預防中風,例如每天5份蔬果,少吃紅肉及反式脂肪的食物,每星期做3次帶氧運動,都市人亦可少乘電梯,多行樓梯。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