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talk】食安中心籲小心吃高風險貝類海產 每周食用次數有上限

2021-07-27 16:30

食安中心呼籲大家小心食高風險貝類海產。網圖
食安中心呼籲大家小心食高風險貝類海產。網圖

炎熱天氣最易發生食物中毒!近日食物安全中心呼籲慎食海產,因食環署最近發現貴妃蚌等高風險類海鮮,含有具毒性的違例飼養禁藥。

港人一向愛吃海鮮,專家指日常應注意其食用風險,因除了人工飼養時添加的違例藥物,部分海鮮本身屬於易藏毒素的食材,故須加倍注意。米施洛營養護康中心註冊營養師林詩敏表示,貴妃蚌是港人經常食用的海產之一,它又名西施蚌、海蚌、西施舌及河蛤蜊等,外形與蜆蛤相似,是貝類海產的一種,屬蛤蜊科,主要產地為中國山東至廣東沿海。

林詩敏指,貴妃蚌的肉質鮮甜爽,而且適宜清蒸、爆炒及燉湯,它屬於高蛋白質及低脂的食材,每100克貴妃蚌肉就含有86卡路里、14.5克蛋白質,相當於約兩隻蛋白的蛋白質量;脂肪則有一克,膽固醇30毫克。此外,貴妃蚌亦含有豐富的鋅質、磷質及維他命B12等營養素。

海鮮一向被認為屬於健營食材,但原來這種貴妃蚌、蜆、扇貝、蠔及蟶子等貝類海產,屬於高危海鮮類。林詩敏指出,上述貝類屬於濾食性動物,它們主要通過過濾海口中的微生物作為食物、攝取養分,所以水質會影響它們的質量。她表示,它們的結構大致分為殼、頭、斧足、內臟囊及外套膜等,而生殖器官位於內臟囊內,是最容易積聚病毒、寄生蟲、重金屬及藥物的部位。

要減少吃貝類海產的風險,建議應先去除內臟囊,清潔及烹煮至熟透後才食用。如進食未經徹底煮熟、並且受污染的貝類海產,可能會感染甲型肝炎、病毒或其他致病的微生物。

至於食用海產宜忌及上限,食安中心建議所有貝類海產均須煮至外殼全開,再烹煮至少5分鐘,或內部溫度達攝氏90度並維持90秒,方可食用;幼童、長者、孕婦名免疫力較弱者等高風險人士不宜多吃。雖然本港暫時未有特別建議食用上限,但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表示,蚌及蜆歸類為低水銀海產,成人一周可食用兩至三次,每次4安士(約120克);而兒童的建議進食量較為嚴謹,兩歲至10歲兒童,一周可食用一至兩次,每次一至三安士(約30至90克),11歲以上的孩子則每次可食用4安士(120克)。 

購買貝類海產時,應選擇新鮮、殼無損毀及無異味的,亦必須以清潔的水刷淨及沖洗,以及浸鹽水吐沙,切勿生吃只供作熟食(即須經加熱、非刺身等級)的貝類海產。另外,應注意泥蠔不可生吃;吃蠔時若可以,在烹煮前應先去殼及摘除其內臟,因殼會阻礙熱力的滲透。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