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喉|歐盟就「外交抵制」北京冬奧現分歧 外媒:歐盟不想在中美之爭站邊
2021-12-14 19:41
據《路透社》12月13日報道,對華政策的模糊性,反映歐盟試圖在中美競爭之間找到一條「中間道路」。
報道提到,目前在歐盟內部,立陶宛傾向「外交抵制」。已決定辭職但還未獲通過的立陶宛外交部長蘭茨貝爾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表示,自己不會出席北京冬奧,重申立陶宛是最強烈支持共同立場的國家,但他認為歐洲達成一致共識有時是很難實現。
然而,法國作為歐盟中最重要經濟體之一,已表明不考慮相關議題,同時與荷蘭提出一項在當地時間12月16日討論的議程,以尋求歐盟的共同立場。
12月9日,法國總統馬克龍指出,「需要明確的是:要麼完全抵制,不派出運動員,要麼嘗試採取一些有用的行動」。他認為,奧運會不應該被政治化,外交抵制收效甚微,僅有象徵性作用,而他本人更喜歡能產生「有效效果」的行動,因此,法國目前沒有加入「外交抵制」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計劃。
值得注意的是,法國首都巴黎將於2024年舉辦第33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總統馬克龍更加以下屆夏奧會東道主國元首的身份,成為全球唯一參加東京奧運會開幕式的外國元首。
除法國外,德國新任外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於12月12日接受德國電視台ZDF訪問時指出,奧運會是一項固定舉辦的體育慶祝活動。運動員花費數年時間做準備,有時甚至是花費半生的時光來準備參加奧運,這解釋到為什麽奧運會不應該被用於政治目的。
報道續指,尋求歐盟共同立場的觀點,獲得德國新任外長貝爾伯克,以及奧地利外長沙倫貝格(Alexander Schallenberg)的支持,沙倫貝格認為,「把奧運會人為地變成一場政治事件是無用的」。至於多次運用「一票否決權」阻止歐盟發表涉港聲明的匈牙利,外界就普遍相信它鐵定反對「外交抵制」。
《路透社》認為,這些外長們的表態反映出歐洲對華政策的模糊性,而歐盟內部透露出的「猶豫態度」亦顯示歐盟試圖在中美競爭之間找到一條「中間道路」。
《路透社》進一步指出,歐盟在涉華問題上存在著分歧,除了匈牙利這一因素之外,中國還在2020年首次取代美國,成為歐盟最大貿易夥伴,許多大型德國企業更是不願看到自己的投資面臨風險。
美國《華盛頓郵報》本月6日報道稱,兩名美國知情的官員透露,盡管拜登政府沒有對歐洲盟友施壓,但如果這些盟國派出部長級高級代表團出席北京冬奧會,「美國將感到失望」。
在北京,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於12月9日的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重申,中方原本就沒有向相關國家發出邀請。他們的官員來或不來,都一樣看到中國成功舉辦北京冬奧。
汪文斌強調,體育和政治無關,奧運會是廣大運動員和體育愛好者的盛會,不是政客們作秀表演的舞台。美、澳、英、加等個別國家拒絕共提北京冬奧會聯大奧林匹克休戰決議,又自編自導自演不派官員出席的鬧劇,站在了奧林匹克大家庭的對立面。我們希望相關國家踐行更團結的奧林匹克精神,而不要做破壞奧林匹克事業的ABC(USA,Australia,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Canada)。
汪文斌還介紹,根據奧運規則,各國領導人出席奧運會是由本國奧委會邀請、在國際奧委會系統注冊。目前已有不少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王室成員注冊出席北京冬奧會。我們對他們表示歡迎。
深喉
原文刊於《巴士的報》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