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點評|我的「得意想法」

2021-10-13 06:30

我小時候是一個頑童,升上中學後,經常不交功課,差不多每日都要去教員室見老師。每次在操場玩耍完,跑上樓梯見老師前,腦海中都會冒出很多「得意的想法」。沙盤推演,模擬一下老師將會怎樣罵自己,又會想想自己可以提出一些什麼解釋,逃避責罰。那些「得意想法」五花八門,例如「阿媽病咗」、「突然肚痛」、「功課唔記得放落書包」等等…不過,這些「得意想法」往往遇上精明老師,最後都會招來一頓臭罵。

特區政府也開始提出一些「得意想法」。現時香港正在輪候公屋的市民超過25萬戶,首次編配單位的輪候時間平均是5.8年。中聯辦主任駱惠寧早前探訪劏房戶,有戶主更表示,等候上公屋,已等了12年。特首林鄭月娥早前上無綫新聞節目《講清講楚》時說:「當政府交付了土地,房委會就有責任盡快建屋,達到3年上樓的目標。」林鄭說正研究若房委會未能達標,或要求房委會代為負擔支援未能輪候到公屋人士的現金津貼: 「我有一個很得意的想法。現時的現金津貼的錢是由政府支付,為什麼不是房委會支付?你起樓起得慢,你自己付錢。」

就林鄭的「得意想法」,可以有幾點評論。

第一,公屋輪候時間長,是否是房委會拖延建屋的結果?這是最核心的問題。

如今輪候公屋平均5.8年才獲得首次編配單位,由於長者可獲優先編配,非長者的輪候戶,可能要等7年以上。眾所周知,香港的房屋問題的核心,是土地供應不足。而相關的問題是政府開發土地和興建房屋的整個審批流程太繁複太長。在回歸前,從開發土地到建屋,只需10年、8年,現在搞到要20年。單是建屋,回歸前,建屋不用4年,現時卻拉長到6、7年。

土地嚴重缺乏,整個處理流程又冗長,才是土地和房屋供應不足的關鍵原因,並不是房委會起屋慢。而突出房委會的問題,是轉移了焦點。

第二,加快房委會的建屋程序,責在政府。政府交付了土地,但房委會在3年內仍未建到屋,當中的原因可能有幾個:一、土地是否平整?二、是否有特殊因素,例如靠近斜坡?三、如何能夠快速通過城規、區議會等程序?四、也是較後的原因,房委會本身的延誤。

房委會收到地之後在6年內也建不到樓,而私人發展商甚至講到要6、7年才建到樓,當中更多原因源於政府相關的審批問題,或者是面對政治壓力的拖延問題,房委會的責任較少。

第三,左袋右袋搵嚟講。政府計劃支付輪候公屋的市民現金津貼,相關的非經常開支預算需要80多億元,房委會截至今年3月底的現金及投資結餘有568億元,房委會目前是有能力支付的。問題是房委會是公營機構,所謂由房委會支付,其實只是政府的左袋還是右袋而已。房委會若因為要支付輪候公屋的市民現金津貼,不夠錢建屋,最終還是要向政府伸手。由此可見,要房委會因建屋慢而要出錢的想法,只是「得意」,但無實效。

香港嚴重缺乏土地,開發土地和興建房屋的程序又極之冗長,如果不從這兩個關鍵問題上著手,卻走去討論其他的邊緣議題,搞一些「得意想法」,或者可以造成熱鬧起哄,議論一番,但始終是無關宏旨,無補於事,和我小時見老師講的藉口,相差無幾。

盧永雄

原文刊於《巴士的報》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