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點評|基調不變 「掛鈎」再傾

2021-10-08 06:35

中美關係有稍稍解凍跡象。早前美國貿易代表戴琦宣佈,美國可能會局部地減低當年特朗普政府對中國貨品加徵的關稅,這也是美國的低調讓步。接著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與中國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楊潔篪10月7日就在瑞士蘇黎世舉行會談,雙方再有面對面接觸。會議進行了6小時,會後雙方都表示進行了坦誠深入的交流。此次會談有幾點值得注意。

第一,換人、換場景、換氣氛。此前中美進行過的高級別談判,包括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同楊潔篪在美國阿拉斯加的會談,以及美國副國務卿謝爾曼與外長王毅和外交部副部長謝峰於天津舉行的會談,都有點不歡而散的感覺。這次中美面對面的會談,中國仍以楊潔篪為代表,而美方則換成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現年45歲的沙利文被視為拜登的親信,是一名務實派,相對於其他美國其他對華強硬的官員,他的立場比較溫和,在美國對華關係當中扮演調和劑的角色。

美方換人與中方會談,既可能是應中方要求,亦代表了要尋求和好的身體語言。今次會議在蘇黎世舉行,相對於上次的會談在美國拉斯加舉行,顯得是一個較為中立的選址,瑞士既是中立國家,地理位置亦剛好處於中美兩國的中間,從今次會議的選址可見,美國已放棄了以往那種所謂「以實力地位出發」的外交傲慢主張,願意與中方進行平等對話。

第二,會談沒有「嗌交」收場。布林肯和楊潔篪此前的會談,雙方直接在記者鏡頭前互相火拼。到謝爾曼的天津會談,雙方一邊談,《新華社》一邊發報談話內容,包括公開中方向美方提出的兩條清單共26項事項,要求美方糾正。但是次的「楊沙會」劇情扭轉,既無鏡頭前的針鋒相對,也沒有會場外的激烈傳聲。嗌交減少、對話增加,顯示氣氛和緩。中國教曉了美國怎樣對待中國。

第三,雙方對話深入。外交談判會後愈少細節披露,顯示會議越有結果,因為都是在嗌交時才披露細節。今次「楊沙會」後,華盛頓和北京都認為會談是積極的。有美國政府官員在簡布會上對記者說:「這次會談的基調與阿拉斯加會談的不同,沙利文與楊潔篪進行了坦誠和廣泛的討論,而不是通常的要點談話。」他甚至形容這次會議是拜登政府與北京之間元首層級之下,至今為止「最為有意義和實質性的接觸」,而中國外交部也積極評價是次會談,說雙方就中美關係和共同關心的國際與地區問題「全面、坦誠、深入交換意見」,會晤具有建設性。

第四,雙方談出成果。雙方照例對一些敏感的問題提出關注,例如在白宮的聲明中,說沙利文在會議中提到美方關切的問題,包括中國在人權、新疆、自由、南中國海和台灣的行動。但白宮聲明中亦提到,美中兩國有興趣合作應對重大的跨國挑戰領域和管控美中關鬧係中的風險。

而中國外交部發表的聲明,亦提及一些中美關係的敏感問題,說楊潔篪闡述了北京在「涉台、涉港、涉疆、涉藏、涉海、人權等問題上的嚴正立場」,而美方表示「堅持一個中國政策」。要美方堅持一中,就是最重要的底線。

雙方是次談判達成的最大成果,是中美兩國原則上同意在年底前舉行兩個領袖的視頻峰會。

美國一直爭取總統拜登能夠和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面對面會晤。而中國此前的立場是雙方話不投機,無謂進行元首會晤。雙方如今同意先進行視頻峰會,若中美關係改善,明年就有機會進行面對面的領袖會談。中國予人為善,能否面對面會晤就走著瞧吧。

總的而言,美國近期由於要尋求中國在經濟和阿富汗問題上協助,便重新審視對華的立場。無論是釋放孟晚舟和關稅上都跪低讓步,尋求與中國對話和「再掛鈎」(recoupling)。中美元首可能進行視頻會議,顯示中美關係有解凍跡象。不過,不要以為中美關係會全面和好,兩國關係其實沒有出現根本性的改變。雙方經過9個月的對抗之後,開始步入一個較現實的狀態,減少挑釁,增加對話,但不代表中美關係將會晴空一片,目前只是朝向管控分歧的方向進發而已。

盧永雄

原文刊於《巴士的報》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