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點評】這一種真是富人稅
2021-02-26 06:19
近年南下炒作港股的資金愈來愈多,內地股民又對增加印花稅的敏感度比香港更高。香港將加印花稅看成一種增加稅收行為,內地則將加印花稅看成一種政策傾向,加印花稅有壓抑股市泡沫的味道,更加不受內地股民歡迎。
香港政府增加印花稅,主要出於財政考慮。政府預計下一個財政年度,仍會有一千零一十六億元財政赤字,財政儲備下降至八千零十億元,相等於十三個月的政府開支,兩年前,財政儲備等如二十三個月的政府開支,這兩年儲備大幅下降。
政府今年選擇增加兩種稅項,一個是增加股票印花稅,另一個是增加私家車首次印花稅和牌費,背後是一個尋求可負擔者開源的思路。私家車並非必需品,調高有關稅款,對基層影響較小。至於增加股票印花稅,由於環球央行都在印錢,水浸谷高股市。在疫情中百業蕭條,唯富股市,股民笑逐顏開,而一般做生意的人和打工仔都愁眉苦臉。政府朝印花稅開刀,有徵收富人稅的味道。
如果香港經濟不大幅改善,政府賣地收入不急增的話,長遠而言,政府必須加稅或開徵新稅種,以增加收入。由於香港稅基狹窄,增加稅收只能夠增加利得稅和薪俸稅,這會直接打擊商業和打工仔的荷包。如果開徵新稅,例如銷售稅,窮人和富人買一個麵包,都要支付同樣的稅金,這變相是向窮人徵稅。
左揀右揀,財爺最終揀了向股票印花稅開刀,自然被股票投資者痛罵,指加稅會壓抑交易,政府最後可能會得不償失。但在央行繼續印錢的前提下,得不償失的講法有點誇張。對一般股市交易者而言,加了印花稅之後,每十萬元交易,要多付三十元稅金,影響其實微乎其微。只會是那些頻繁交易的即日鮮股民,會增加一點成本。
加印花稅真正有影響的是高頻交易,因為他們的交易次數驚人。現時高頻交易逐漸成為主要交易所的主流,有說美股七成成交是高頻交易。高頻交易商通常做兩種生意,一種是合法的市場莊家,為期貨期權以至股票做莊家出價,維持交易量同時賺取差額;另一種生意是做量化交易。她們會開發不同的交易模型,最普遍的是套利交易,高頻交易員掌握資訊,從公司消息到經濟資料,再到其他股票或市場的價格波動,用電腦不斷評估股票的合理價格,抓住市場價格稍稍滯後的機會,搶在普通投資者之前以更好的價格成交。
高頻交易公司投資於尖端技術,以最快速度處理資訊並在百萬分之一秒內執行交易。高頻交易公司之間的平均競爭僅持續七十九微秒(一微秒等於百萬分之一秒),比眨眼的速度還快,只有最快執行交易的公司可以得到先機。她們最大的風險是速度落後於人。
不了解高頻交易的人會覺得這是火星上的操作。我給大家一些數字參考,看看他們賺多少錢。其中一家高頻交易商Jane Street的經營數字披露出來,去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八十億美元,盈利達到六十三億美元。單是這一家公司的盈利,已經等於全球所有最大銀行同期的債券、商品和貨幣交易收入總和的七分之一!去年上半年,由於新冠疫情令股市大幅波動,對高頻交易商非常有利,所以能夠有這樣高的收益。
Jane Street在疫情期間對每個員工每周派發了七千五百港元疫情補貼。Jane Street全球僱員只有八百人,以這樣的人手,可以賺到這麼多錢,極其驚人。另一家著名的高頻交易商是Citadel,公司的交易員一年可以賺五百萬美元,比投資銀行家更賺得多。
香港有很多父母都望子成龍,都想子女做醫生,希望子女一入行就有四、五萬元月薪。他們不知道世界已經變了,最能賺錢的,已不是甚麼專業人士,而是那些人在高頻交易商工作的人。在世界前列的高頻交易商,她們出手最低是請研究員,新入行的月薪也有四、五萬港元,交易員的工資當然更高了。在高頻交易商工作的人,主要來自名牌大學的電腦、數學或者物理的,反而不是讀財務的,因為他們其中一個主要工作是開發交易模型。高頻交易商是真正的富人。
政府增加交易印花稅,要明白會影響到高頻交易,影響港交所的成交量。但對一般交易的影響,就相當輕微了。
盧永雄
原文刊於《巴士的報》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