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德仁心濟世為懷 古代名醫──華佗 甫謐 孫思邈 李時珍|歷史人物

2024-07-02 14:00

外科鼻祖華佗

華佗,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少時曾在外遊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並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

 明人繪製的華佗像,紫禁城南薰殿藏(維基百科圖片)
明人繪製的華佗像,紫禁城南薰殿藏(維基百科圖片)
位於安徽合肥的安徽中醫大學的華佗塑像(維基百科圖片)
位於安徽合肥的安徽中醫大學的華佗塑像(維基百科圖片)
  • 生卒年份:公元145年—208年

名句節錄:
「饑飽無度則傷脾,思慮過度則傷心,色欲過度則傷腎,起居過常則傷肝,喜怒悲愁過度則傷肺。」(出自《華氏中藏經》,相傳華佗弟子編集其理論、藥方而成書。)

華佗是三國時期著名的醫師之一,亦是中國醫學史上首位利用外科手術行醫及發明古代的麻醉藥「麻沸散」的醫者。
有一次,華佗遇到一位面色蒼白、腹痛得很厲害的病人,經診斷後便推斷他患了盲腸炎;華佗於是先讓病人服下麻沸散令其失去知覺,再剖開其腹部進行外科手術,切除病人的盲腸後再用線將傷口縫合,經休息後病人便痊瘉了,這亦是華佗利用外科手術救回病人性命的行醫經歷之一。
此外,三國時期的曹操一直被頭風病纏繞,得知華佗於城內便急召他到宮內為自己診治。雖然曹操經華佗施針後頭風病得以好轉,可惜只是治標不治本,經數次治療後曹操便命令華佗必須把他的頭風病完全治好。華佗於是向曹操提出先服下麻沸散,然後再利用開腦手術為其取出腦內的風涎以徹底醫治頭風病;曹操聽後大怒,以為華佗要謀害他,竟下令將華佗處死,而隨着華佗的離世,其著作《青囊書》亦因而失傳了。

華佗的故事:

針灸之父皇甫謐

皇甫謐,出身於東漢名門世族,一生以著述為業,後得風痹疾,仍手不釋卷。著有《針灸甲乙經》,是中國第一部針灸學的專著。除此之外,還編撰了《歷代帝王世紀》、《高士傳》、《逸士傳》、《列女傳》等書,在醫學史和文學史上都負有盛名。

百度圖片
百度圖片
百度圖片
百度圖片
  • 生卒年份:公元215年—282年

名句節錄:
「夫受先人之體,有八尺之軀,而不知醫事,此所謂游魂耳。」(《針灸甲乙經》)

皇甫謐原是西晉著名的作家,作品遍及文學、歷史、哲學。
42歲那年,他患上「風痺症」導致四肢關節麻痺,痛不欲生,皇甫謐便開始研究醫術,發現針灸對此病甚為有效,於是嘗試為自己治療,結果經過一番治療後得以康復痊瘉。其後,皇甫謐將此臨床心得和研究,再結集古人的典籍,撰寫成醫學經典《針灸甲乙經》流傳後世。
事實上,剛成年的皇甫謐仍是一個不學無術、學習懶散的人,上課時總是不專心常惹老師不滿。有一次,皇甫謐到別人的果園偷取生果,誰知被人發現,果園主人便上門要求道歉及賠償,嬸嬸為了皇甫謐的前途只好道歉及賠償,更自責自己管教不善才導致皇甫謐如此頑劣,皇甫謐聽後深感悔疚,從此改過並努力讀書,終成一代著名作家及名醫。

皇甫謐的故事

大唐藥王孫思邈

孫思邈,唐代醫藥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為「藥王」。從小多病,耗盡家產醫治仍療效不佳。他有見很多百姓因為沒錢治病而死,因此他18歲立志學醫,終身勤奮不輟。著作包括《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古代中醫的百科全書。

清宮殿藏本孫思邈畫像。(維基百科圖片)
清宮殿藏本孫思邈畫像。(維基百科圖片)
  • 生卒年份:公元541年—公元682年
  • 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

名句節錄: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千金要方.大醫精誠》

孫思邈雖然並非出身望族,但自幼熟讀百家經書。孫思邈小時候一直體弱多病,家人為了醫好他的病,可謂傾盡家財,令他從小就體會到養生保健的重要,再加上對中醫藥深感興趣,因此孫思邈18歲就立志學醫,並決心學成後為貧苦大眾行醫治病。

孫思邈淡泊名利,即使隋唐兩朝的皇帝邀請他擔任太醫,他都一一拒絕,反而雲遊四海,一邊為普羅大眾行醫,一邊採藥,希望搜集到多些藥方和驗證多些中藥,以便日後寫一本關於中醫藥的書,作為後世醫師的參考,結果撰寫了《千金要方》這本重要的醫學著作。
孫思邈認為婦人和兒童的診治十分重要,因為關係到人類繁衍的大事。相傳孫思邈某次出診時,遇上出殯隊伍,他發現棺材滲出鮮血,於是請求開棺,發現棺內的婦人只是難產,還未斷氣。於是施針餵藥,救回婦人與腹中的嬰兒。
孫思邈十分重視醫德和修養,認為應該以不分貴賤、一視同仁的專業醫療道德對待所有病人。後人有感孫思邈的醫學成就和高尚的醫德仁心,遂尊稱他為「藥王」。

孫思邈的故事

本草名醫李時珍

李時珍,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明代著名醫藥學家,父親及祖父皆為大夫,惟當時醫者的社會地位不高,李父希望他讀書應考科舉,不鼓勵他習醫。但李時珍3次參加鄉試皆失敗,決定棄儒從醫。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27年編成醫學巨著《本草綱目》,與扁鵲、華佗和張仲景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醫。

  • 生卒年份:公元1518年—公元1593年
  • 著作:《本草綱目》、《瀕湖脈學》等

名句節錄:

「人身不過表裏,氣血不過虛實。」《本草綱目》

李時珍出生於醫學世家,祖父和父親同為大夫,讓李時珍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到中醫知識。在以前的中國,醫生的地位不高,所以李時珍的父親希望兒子可以考取功名以謀得一官半職。然而,科舉之路不易,對人的精神和肉體帶來折磨,李時珍當時便患上一種叫「骨蒸」的疾病,近似現今的肺炎。經此一病,李時珍決定棄科舉,做醫生,行醫救人。

由於醫術精湛,李時珍後來還是進入了太醫院做官。不過,他始終覺得官場的生活並不適合自己,於是辭去官職,專心著書。李時珍由35歲壯年開始,直到60歲後頭髮斑白,用了27年的時間寫成被譽為中醫藥百科全書的《本草綱目》。
李時珍行醫時,已感前人醫書混淆又不準確,時將一種藥物當作兩三物,又或將兩種不同的藥物混為一談。尤其是許多有毒的藥物,竟被視為可以延年益壽。於是,李時珍四出收集藥物標本,又親身試藥,務求辨清各種藥物。在撰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李時珍特別重視分門別類,分為金石、水、火、土、果等16部,每部再分類,有系統地記錄了近2,000種藥材,共約200萬字,大大推動中國醫藥學的發展。

李時珍的故事

文:星島小學學生報《陽光校園》編輯部、勵進教育中心;圖:網上圖片

延伸閱讀: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