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貼2024文憑試|如何寫出奪星文章? 看2024文憑試中文乙部寫作(二之二)

2024-05-03 14:00

上期文憑試攻略帶大家看過2024年中文寫作卷乙部的首兩題,今期接續上期內容,解說乙部寫作第三題及統計歷屆作文出題特點與趨勢,帶領各位溫故而知新。

第三題:向華:「遵守諾言是具誠信的表現。」幼羚:「我卻認為,有時候,放棄諾言也是負責任的行為。」試寫作文章一篇,談談你對以上兩個觀點的看法。

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語文科卷四「口語能力」保留小組討論,除了體現「較學術」的生活場景應用,培養學生認真討論的習慣外,也肩負訓練學生「論說能力」的責任。今屆試卷由「四變二」,廢除口語卷後,卷二寫作能力的論說題會否因應改變,頗值得關注。

今年卷二第三題屬論說文,題目是以往未有的新題型,題型的基礎是以往常用的、要求看似較低、較自由的「談談看法」。甚麼是「談談」?表示考生可以嚴肅說理,也可以輕鬆地談己見,甚至可以運用借事說理,只要在文章中證明有此必要即可。至於題目中出現「看法」,則表示可以有正反立場,同意一方、反對一方,也可以視對象、情況而決定;或者同時反對兩方,提出其他觀點,從論說效果評分。

「評論」題型難度高 鋪陳立論考功夫

題目所用的字眼,如「遵守諾言」、「放棄諾言」尚算淺白,考生在《論君子》中已經學過「主忠信」、「求諸己」,對於「誠信」、「責任」概念應不會陌生。近年流行談價值觀教育,考生若對日常生活有所反思,相信能學以致用。

然而,這看似容易的題目,在任務設計上仍有若干難點。首先,本題要求屬於「評論」。在布魯姆的認知層級(記憶、理解、分析、應用、綜合、評價)中,評論是最高的認知能力,比起單純討論是否同意某人觀點,再加以論證,在立意的思維層級、組織材料和文句表達幾方面,要求都較高。談到遵守承諾是誠信的表現,相信考生容易舉出不同例子,如「商鞅立柱」、「抱柱之信」、「伍子胥復仇」、「申包胥復國」……可是如何才能有系統、有條理地鋪陳立論,亦頗考功夫。

再者,「放棄諾言」給人負面的感覺,但卻可能是「負責任」(正面)的表現,當中矛盾,相信一些以直線思維的考生,選擇持反對立場;只有膽識過人,頗具學養的考生,才敢認同。假如熟習範文,熟讀《廉頗藺相如列傳》,考生可以藺相如失信於秦,「完璧歸趙」是負責任的行為,捨小信、成大義;若日常仔細觀察,可說為政者不堅持許諾的政策,亡羊補牢,遏止流弊;財政司司長撤辣,刺激經濟,可謂能審時度勢,從善如流,未嘗不是「負責任」的表現。

分述兼論重邏輯 培養多角度思考

對於題目中「兩個觀點」,考生需要分述,並同時兼論,不可忽視其中一個。這對考生的臨場思考的要求,似比一般評論為高。考生行文時,若側重討論其中一個觀點,也要顧及是否輕重失衡。這跟以往只就材料帶給自己的「啟發」或「思考」的作文題型比較,只須論述一個重點,且質量互補;相比之下,今年的題目對考生臨場布局謀篇的能力要求,似乎有所提高。

以往高級程度會考各卷,都重視考核評論能力,其後的文憑試「口語能力」卷也重視評論。評論不單是提出意見(評),還須加以論證(論);不單就觀點字句的表面意思立論,也要推敲語句背後的立場、價值觀、成立的邏輯等,方可求同存異,達成共識。這種溯源的拓展能力在文憑試卷四中不少見,考生往往有不錯表現;在卷二寫作,過去要求考生就某種觀點或立場給予意見的並不少見,但像今年要求考生分析兩種觀點,異中有同,不細加推敲就難以深入討論,在文憑試屬於首次。2008年中五程度的「新中學會考」是上一次出兼論兩種觀點的評論題:「有人說:『棒下出孝子,嚴師出高徒。』也有人說:『獎賞是教育的恩物。』你對這兩種說法有甚麼意見?」翻查資料,當年基本要求與上述所言無異,但不用深入剖析,更不需求同存異。如果這種題型持續出現,或會像過去的卷四口語能力卷,用以分辨考生論辯能力的高下。

文憑試作文題型千變萬化,考生一方面以不變應萬變,善用外物,廣泛涉獵,積累所學;一方面時常反思,培養品德,建立對各種文化概念的觀點看法。加上在備試階段,多參考歷屆試題,練習構思的方法,到臨場發揮時,自然遊刃有餘、水到渠成了。

曹老師分析歷屆試題

第一類:典型的記敘、描寫、抒情文

此類主要以人、事、景、物為基礎,然後賦予一些相關的感受(情),藉以帶出人生感悟與反思(理),都是人、事、景、物,一應俱全的典型例子。有的題目也會加上「文化」元素,例如「唐老師是我最敬愛的老師,他不喜歡說大道理,從他平日待人接物,我體會到中國文化可貴的一面。」難度更高。

題型上,或提供開頭,如以「這一句話,我記上了一輩子」為首句續寫;或提供結尾,如「自此以後,我終於解開了心結」為末句。至於題幹部分,或因事因景興懷,如「舊地重遊所見有感」;或觸景觸物而興情,如「熱鬧過後,我感到失落」,一般以指定的「情景」限制考生,例如「百感交集的聚餐」,鎖定了「聚餐」的場景,以及「百感交集」的心情。

近年趨勢,似乎流行「由物及人」,如2024年「最想尋回的一件玩具」、2022年「校服的自述」,加上了情景、物件、表述身份之限制,如玩具「最想尋回」,校服以「自述體」寫分離的體會。這都是從前通過敘述「沒有手提電話的一天」,突出「不一樣」的變體。

立意上,考生須聯繫成長、親情、友情、師生情(不建議寫愛情)等。無論題幹如何變化,若能聯繫個人成長經歷,懂得推己及人,再推演倫理觀、人生觀、價值觀,要取得上品,並非不可能之事。

假如記事而成了流水帳,又缺少情景與感悟,則難以取得較高分數,而扣題不穩者易落入下品。選擇此題的考生,以善用敘事線索,借事、借物、借景抒情,復能由情入理、情理兼備者為佳構。一方面,背誦「範文」的考生固然無法敷衍成篇;另一方面,對於觀察力強,善於情景描寫,平日生活中多有感悟的考生,此題無疑是不錯的選擇。

第二類:既可寫成記敘、描寫、抒情文,也可寫成為論說文

題型比較特別。如果寫成為論說文,就需要對概念作準確分析,從正反角度反覆論證;如果寫成記描寫或抒情文,就要對概念作合乎情理的聯想和思考。

此題就歷年所見之命題趨勢分析,第二類題型都跟一個「核心概念」有關,而核心概念常常有不同表現方式,例如:

第一,一個單詞或者短語。例如:生活中「足印」、「禁區」所引起的聯想思考;或通過「孩子不是等待被填滿的瓶子,而是盼望化作燃燒的火焰。」這一句話,以「成長」為題寫作文章,藉以考驗學生的聯想力、觀察力、推論能力、分析能力、綜合能力等。

第二,漫畫或圖像。例如:「陽光」與「陰影」;就三幅圖畫的啟發,以「隱藏」為題的思考體會。

第三,寓言體故事。例如:由四幅漫畫組成的「蝸角之爭」;「一個寒冷的冬天,幾隻刺蝟擠在一起取暖」的故事,就「不要太近,也不要太遠,最好彼此保持一定的距離。」寫出貫穿在現實生活中的道理。

第四,日常生活情景。2024年「人生總有大大小小的選擇,無論選擇的結果如何,只要選擇時問心無愧,便已足夠」。題幹是「無愧的選擇」。又如「偶然,我抬頭一看,發現嫩葉長出來了。」題幹是「忽略了不少日常生活中的美好。」;由窗上的灰塵對你的啟發,題幹是「談談如何消除偏見」。

總之,考生須準確找出「題幹」,而相關的思考是文章的關鍵。它足以主導整篇文章,從內容的選取,以至結構的鋪排,是文章的線索、探討的對象。以「忽略了不少日常生活中的美好。」為例,須深入反思「忽略」、「美好」的意義,才能臻於上品。

第三類:典型論說文

論說文,特點是有論點、論據、論證,講求邏輯關係。同時,需要有史例、事例、語例、設例,以支持論點,須用駁論提升論辯效果。這都是考生應該認識的,也是論說文必備要素。可是臨場應試,仍不乏思緒不清、組織混亂之作。

觀乎歷年趨勢,首先在題材上,或偏重於文化,例如「傳統是創新的包袱」;或突出當代社會議題、社會現象。例如就人物對話,展示對人生有不同層次的追求,要求對「與其一生專精一事,不如發展多元人生。」;也有是否同意「富足的物質條件有利孩子成長」、「送禮之我見」等。而在論述的層面上,第三類題型難易程度亦略有不同,須細加分辨。茲略作分類,舉例如下:

第一,一個句子之中,包含兩個近乎相反的概念。如「傳統往往是創新的包袱」;「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後」的處世態度。

第二,對兩個相反概念的論述。如2024年考生須就「遵守諾言是具誠信的表現。」「我卻認為,有時候,放棄諾言也是負責任的行為。」考生須談談對兩個觀點的看法;以「談知己」或「談敵人」為題,寫作文章一篇,考生選答其中一項即可;俗語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也有人說:「讀書無用」。題幹要求考生談談對「讀書」有用或無用的看法。

第三,對同一個概念的不同觀點。如「有人說憤怒是壞事,有人說憤怒是好事,有人說處理憤怒的情緒需要智慧……試以「談憤怒」為題寫作文章。

綜合而言,考生特別留意:出現「我見」、「看法」、「談談」的題目,絕對不能掉以輕心。此類題目,仍須具有「我」的識見,即知識、見聞。考生不能泛泛而談。而識見之形成,非一朝一夕可至,即凡事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平日需要有大量優質閱讀,特別是文學、歷史方面知識,下筆成文,才不至於匱乏。試想想,能在考試15分鐘「審題」時間之內,確定古今中外的典型史例、事例、語例,然後恰如其份地分配在主論點、分論點之中,同時見出邏輯思辨的軌跡。如此,方能在一眾考生當中脫穎而出。

老師建議

本文建議,考生要提升思辨的深度,可以藉三個提問,展開論述。下面以「讀書無用」一題為例。假如考生贊成「讀書有用」,可整理思路如下:

一、是甚麼(what):何謂「讀書」?「讀書」的內涵是甚麼?
二、為甚麼(why):為何要讀書?讀書之「用」在何處?
三、怎麼樣(how):怎樣讀書才能有用?

回答了以上三問,考生的思路清通無阻,方能下筆成文。運用此方法,一般論說文的題幹都能依次拆解。在層層剖析之後,結尾不妨加上一段「駁論」,以提升論說效果。例如:

「堅持讀書無用者,在面對今年這個試題,若最終判斷「讀書」為「無用」,其實已經證明了讀書之用。否則,憑甚麼可以作出判斷?」

此法可把對方的主論點攻破,讓對方啞口無言。當對方兵敗如山倒之際,我方的論點自能成立。如此結論,當然擲地有聲!

文:曹順祥老師、伍穎瑜老師、吳曆恒老師;圖: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

《星島教育》2024 DSE最新考試資訊、教材及備戰攻略: bit.ly/ST_DSE2024

《星島申訴王》推出全新項目「區區有申訴」,並增設「我要讚佢」欄目,現誠邀市民投稿讚揚身邊好人好事,共建更有愛社區。立即「我要讚佢」︰ https://bit.ly/3uJ3yyF

緊貼最新最快新聞資訊,請立即下載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Q29Vow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