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贴2024文凭试|如何写出夺星文章? 看2024文凭试中文乙部写作(二之二)

2024-05-03 14:00

上期文凭试攻略带大家看过2024年中文写作卷乙部的首两题,今期接续上期内容,解说乙部写作第三题及统计历届作文出题特点与趋势,带领各位温故而知新。

第三题:向华:「遵守诺言是具诚信的表现。」幼羚:「我却认为,有时候,放弃诺言也是负责任的行为。」试写作文章一篇,谈谈你对以上两个观点的看法。

香港中学文凭试中国语文科卷四「口语能力」保留小组讨论,除了体现「较学术」的生活场景应用,培养学生认真讨论的习惯外,也肩负训练学生「论说能力」的责任。今届试卷由「四变二」,废除口语卷后,卷二写作能力的论说题会否因应改变,颇值得关注。

今年卷二第三题属论说文,题目是以往未有的新题型,题型的基础是以往常用的、要求看似较低、较自由的「谈谈看法」。甚么是「谈谈」?表示考生可以严肃说理,也可以轻松地谈己见,甚至可以运用借事说理,只要在文章中证明有此必要即可。至于题目中出现「看法」,则表示可以有正反立场,同意一方、反对一方,也可以视对象、情况而决定;或者同时反对两方,提出其他观点,从论说效果评分。

「评论」题型难度高 铺陈立论考功夫

题目所用的字眼,如「遵守诺言」、「放弃诺言」尚算浅白,考生在《论君子》中已经学过「主忠信」、「求诸己」,对于「诚信」、「责任」概念应不会陌生。近年流行谈价值观教育,考生若对日常生活有所反思,相信能学以致用。

然而,这看似容易的题目,在任务设计上仍有若干难点。首先,本题要求属于「评论」。在布鲁姆的认知层级(记忆、理解、分析、应用、综合、评价)中,评论是最高的认知能力,比起单纯讨论是否同意某人观点,再加以论证,在立意的思维层级、组织材料和文句表达几方面,要求都较高。谈到遵守承诺是诚信的表现,相信考生容易举出不同例子,如「商鞅立柱」、「抱柱之信」、「伍子胥复仇」、「申包胥复国」……可是如何才能有系统、有条理地铺陈立论,亦颇考功夫。

再者,「放弃诺言」给人负面的感觉,但却可能是「负责任」(正面)的表现,当中矛盾,相信一些以直线思维的考生,选择持反对立场;只有胆识过人,颇具学养的考生,才敢认同。假如熟习范文,熟读《廉颇蔺相如列传》,考生可以蔺相如失信于秦,「完璧归赵」是负责任的行为,舍小信、成大义;若日常仔细观察,可说为政者不坚持许诺的政策,亡羊补牢,遏止流弊;财政司司长撤辣,刺激经济,可谓能审时度势,从善如流,未尝不是「负责任」的表现。

分述兼论重逻辑 培养多角度思考

对于题目中「两个观点」,考生需要分述,并同时兼论,不可忽视其中一个。这对考生的临场思考的要求,似比一般评论为高。考生行文时,若侧重讨论其中一个观点,也要顾及是否轻重失衡。这跟以往只就材料带给自己的「启发」或「思考」的作文题型比较,只须论述一个重点,且质量互补;相比之下,今年的题目对考生临场布局谋篇的能力要求,似乎有所提高。

以往高级程度会考各卷,都重视考核评论能力,其后的文凭试「口语能力」卷也重视评论。评论不单是提出意见(评),还须加以论证(论);不单就观点字句的表面意思立论,也要推敲语句背后的立场、价值观、成立的逻辑等,方可求同存异,达成共识。这种溯源的拓展能力在文凭试卷四中不少见,考生往往有不错表现;在卷二写作,过去要求考生就某种观点或立场给予意见的并不少见,但像今年要求考生分析两种观点,异中有同,不细加推敲就难以深入讨论,在文凭试属于首次。2008年中五程度的「新中学会考」是上一次出兼论两种观点的评论题:「有人说:『棒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也有人说:『奖赏是教育的恩物。』你对这两种说法有甚么意见?」翻查资料,当年基本要求与上述所言无异,但不用深入剖析,更不需求同存异。如果这种题型持续出现,或会像过去的卷四口语能力卷,用以分辨考生论辩能力的高下。

文凭试作文题型千变万化,考生一方面以不变应万变,善用外物,广泛涉猎,积累所学;一方面时常反思,培养品德,建立对各种文化概念的观点看法。加上在备试阶段,多参考历届试题,练习构思的方法,到临场发挥时,自然游刃有馀、水到渠成了。

曹老师分析历届试题

第一类:典型的记叙、描写、抒情文

此类主要以人、事、景、物为基础,然后赋予一些相关的感受(情),藉以带出人生感悟与反思(理),都是人、事、景、物,一应俱全的典型例子。有的题目也会加上「文化」元素,例如「唐老师是我最敬爱的老师,他不喜欢说大道理,从他平日待人接物,我体会到中国文化可贵的一面。」难度更高。

题型上,或提供开头,如以「这一句话,我记上了一辈子」为首句续写;或提供结尾,如「自此以后,我终于解开了心结」为末句。至于题干部分,或因事因景兴怀,如「旧地重游所见有感」;或触景触物而兴情,如「热闹过后,我感到失落」,一般以指定的「情景」限制考生,例如「百感交集的聚餐」,锁定了「聚餐」的场景,以及「百感交集」的心情。

近年趋势,似乎流行「由物及人」,如2024年「最想寻回的一件玩具」、2022年「校服的自述」,加上了情景、物件、表述身份之限制,如玩具「最想寻回」,校服以「自述体」写分离的体会。这都是从前通过叙述「没有手提电话的一天」,突出「不一样」的变体。

立意上,考生须联系成长、亲情、友情、师生情(不建议写爱情)等。无论题干如何变化,若能联系个人成长经历,懂得推己及人,再推演伦理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取得上品,并非不可能之事。

假如记事而成了流水帐,又缺少情景与感悟,则难以取得较高分数,而扣题不稳者易落入下品。选择此题的考生,以善用叙事线索,借事、借物、借景抒情,复能由情入理、情理兼备者为佳构。一方面,背诵「范文」的考生固然无法敷衍成篇;另一方面,对于观察力强,善于情景描写,平日生活中多有感悟的考生,此题无疑是不错的选择。

第二类:既可写成记叙、描写、抒情文,也可写成为论说文

题型比较特别。如果写成为论说文,就需要对概念作准确分析,从正反角度反覆论证;如果写成记描写或抒情文,就要对概念作合乎情理的联想和思考。

此题就历年所见之命题趋势分析,第二类题型都跟一个「核心概念」有关,而核心概念常常有不同表现方式,例如:

第一,一个单词或者短语。例如:生活中「足印」、「禁区」所引起的联想思考;或通过「孩子不是等待被填满的瓶子,而是盼望化作燃烧的火焰。」这一句话,以「成长」为题写作文章,藉以考验学生的联想力、观察力、推论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等。

第二,漫画或图像。例如:「阳光」与「阴影」;就三幅图画的启发,以「隐藏」为题的思考体会。

第三,寓言体故事。例如:由四幅漫画组成的「蜗角之争」;「一个寒冷的冬天,几只刺猬挤在一起取暖」的故事,就「不要太近,也不要太远,最好彼此保持一定的距离。」写出贯穿在现实生活中的道理。

第四,日常生活情景。2024年「人生总有大大小小的选择,无论选择的结果如何,只要选择时问心无愧,便已足够」。题干是「无愧的选择」。又如「偶然,我抬头一看,发现嫩叶长出来了。」题干是「忽略了不少日常生活中的美好。」;由窗上的灰尘对你的启发,题干是「谈谈如何消除偏见」。

总之,考生须准确找出「题干」,而相关的思考是文章的关键。它足以主导整篇文章,从内容的选取,以至结构的铺排,是文章的线索、探讨的对象。以「忽略了不少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为例,须深入反思「忽略」、「美好」的意义,才能臻于上品。

第三类:典型论说文

论说文,特点是有论点、论据、论证,讲求逻辑关系。同时,需要有史例、事例、语例、设例,以支持论点,须用驳论提升论辩效果。这都是考生应该认识的,也是论说文必备要素。可是临场应试,仍不乏思绪不清、组织混乱之作。

观乎历年趋势,首先在题材上,或偏重于文化,例如「传统是创新的包袱」;或突出当代社会议题、社会现象。例如就人物对话,展示对人生有不同层次的追求,要求对「与其一生专精一事,不如发展多元人生。」;也有是否同意「富足的物质条件有利孩子成长」、「送礼之我见」等。而在论述的层面上,第三类题型难易程度亦略有不同,须细加分辨。兹略作分类,举例如下:

第一,一个句子之中,包含两个近乎相反的概念。如「传统往往是创新的包袱」;「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后」的处世态度。

第二,对两个相反概念的论述。如2024年考生须就「遵守诺言是具诚信的表现。」「我却认为,有时候,放弃诺言也是负责任的行为。」考生须谈谈对两个观点的看法;以「谈知己」或「谈敌人」为题,写作文章一篇,考生选答其中一项即可;俗语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也有人说:「读书无用」。题干要求考生谈谈对「读书」有用或无用的看法。

第三,对同一个概念的不同观点。如「有人说愤怒是坏事,有人说愤怒是好事,有人说处理愤怒的情绪需要智慧……试以「谈愤怒」为题写作文章。

综合而言,考生特别留意:出现「我见」、「看法」、「谈谈」的题目,绝对不能掉以轻心。此类题目,仍须具有「我」的识见,即知识、见闻。考生不能泛泛而谈。而识见之形成,非一朝一夕可至,即凡事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平日需要有大量优质阅读,特别是文学、历史方面知识,下笔成文,才不至于匮乏。试想想,能在考试15分钟「审题」时间之内,确定古今中外的典型史例、事例、语例,然后恰如其份地分配在主论点、分论点之中,同时见出逻辑思辨的轨迹。如此,方能在一众考生当中脱颖而出。

老师建议

本文建议,考生要提升思辨的深度,可以藉三个提问,展开论述。下面以「读书无用」一题为例。假如考生赞成「读书有用」,可整理思路如下:

一、是甚么(what):何谓「读书」?「读书」的内涵是甚么?
二、为甚么(why):为何要读书?读书之「用」在何处?
三、怎么样(how):怎样读书才能有用?

回答了以上三问,考生的思路清通无阻,方能下笔成文。运用此方法,一般论说文的题干都能依次拆解。在层层剖析之后,结尾不妨加上一段「驳论」,以提升论说效果。例如:

「坚持读书无用者,在面对今年这个试题,若最终判断「读书」为「无用」,其实已经证明了读书之用。否则,凭甚么可以作出判断?」

此法可把对方的主论点攻破,让对方哑口无言。当对方兵败如山倒之际,我方的论点自能成立。如此结论,当然掷地有声!

文:曹顺祥老师、伍颖瑜老师、吴历恒老师;图:网上图片

相关文章:

《星岛教育》2024 DSE最新考试资讯、教材及备战攻略: bit.ly/ST_DSE2024

《星岛申诉王》推出全新项目「区区有申诉」,并增设「我要赞佢」栏目,现诚邀市民投稿赞扬身边好人好事,共建更有爱社区。立即「我要赞佢」︰ https://bit.ly/3uJ3yyF

紧贴最新最快新闻资讯,请立即下载星岛头条App:https://bit.ly/3Q29Vow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