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詩詠 - 安能辨我是雄雌:談《梁祝》的電影改編|靜水深流

2023-05-31 12:44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廣為流傳的民間傳說。初唐梁載言《十道四蕃志》曾有簡單記載,至晚唐張讀《宣室志》有了雛形。從宋代至明代,梁祝故事慢慢有所增潤,到了清代光緒年間《宜興荊溪縣新志》所收之《祝英台小傳》,已經比較靠近現在熟知的版本了。

一如大部分民間故事的演化,梁祝故事的流變是一個從簡到繁的過程。梁祝故事初期只有幾項核心情節:(1)祝英台女扮男裝遊學,跟同學梁山伯感情要好,惟梁不知祝是女子;(2)祝回家後,梁才發現真相,求娶祝,但祝已另許馬家;(3)梁病死,祝出嫁時經過梁的墓,忽而山崩地裂,祝埋於梁墓。至於英台為何求學,二人如何友好,怎樣愛上對方乃至生死相隨,如此種種,皆為一片空白。這些空白開放予後世說故事的人,他們繼續增補擴充,而後來戲曲中的〈十八相送〉、〈樓台會〉等著名段落,均為這個愛情悲劇添了濃重的筆墨,使人物情感更為豐滿、形象更為立體。


性別意識和平權思考

到了民國時期,梁祝故事開始有了影像改編。從1926年默片《梁祝痛史》(邵醉翁導演,胡蝶、吳素馨主演),到2008年武俠電影《武俠梁祝》(馬楚成導演,吳尊、蔡卓妍主演),梁祝故事在華語地區先後出現了至少18部電影改編,另外尚有電視劇、動畫等其他形式的影像改編。

在眾多梁祝改編電影中,1963年邵氏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可謂最受矚目。這部由李翰祥執導,凌波、樂蒂主演的黃梅調歌舞電影,當時風靡港台以至東南亞地區,掀起了史無前例的流行文化偶像模式。樂蒂「古典美人」的氣質加持了祝英台的堅貞和勇敢,凌波唱演俱佳使憨直忠厚的「梁兄哥」活靈活現(樂蒂部分由靜婷代唱),台灣觀眾尤其為此迷醉不已,往往重複入場二、三十次,甚至上百次,觀影中途更齊聲與角色大合唱。

這個1960年代驚人的文化現象,一方面須歸功於演員的獨特魅力,另方面李翰祥導演的文人電影風格和改編策略亦至關重要。李導有效利用了邵氏片廠的雄厚實力,打造出富於中國傳統藝術美感的廠景。亭台樓閣、拱橋流水等道具布景,加上黃梅調唱詞和歌舞,配合李導的運鏡,電影所營造的詩情畫意,恰好滿足了冷戰時期海外華人的文化中國想像。而正如台灣著名電影人焦雄屏指出,相對於1954年的桑弧版本,李翰祥版本把敘事重點放在女主角祝英台身上,無論是女扮男裝求學、男女平等的辯論,乃至於婚嫁問題,都是由她自發爭取自主安排,在在表現出現代女性主體獨立自主的意識和行動力。電影對性別意識和平權思考的展現,恰恰回應了1960年代華人社會女性意識的抬頭,從而使梁祝故事顯示出有別於過往的當代魅力。

事實上,梁祝的改編包含不少饒富意味的性別議題。在故事的初段,祝英台女扮男裝到書院與男同學一起讀書。恰似花木蘭從軍的傳說,一個女性如何掩飾其原有性別身分在男性為主的空間存活,本身已可引發不少奇思妙想。至於山伯何時愛上英台,他鍾愛的是假作男性的英台,抑或女性原身的英台,種種「具體情境」的追問更足以導向各種異性/同性的慾望想像。

在梁祝電影改編的系譜裏,一直不缺反串演出,除了凌波,任劍輝、梁無相也演過梁山伯,亦迷倒極多觀眾。「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由女性演員演女扮男裝的女角,愛上一個女扮男裝的女性演員演的男角,當中雌雄莫辨的性別越界,竟在保守年代裏,暗中為女性觀眾(尤其是中年婦女)解鎖了瘋狂追星和精神越軌之路。


徐克版本的「歷史還原」

至於徐克,他在1994年《梁祝》為性別謎團給出了別樣的解答:山伯(吳奇隆飾)一度懷疑自己的性取向,但循着各種蛛絲馬迹,他在英台離開書院之前,已確認他愛的英台(楊采妮飾)是女生。對當代人來說,對喬裝「看破不說破」,很可能才是更為「誠實」的「歷史還原」。

徐克無疑一直是故事新編的高手。徐克版本擺脫了戲曲電影的影響,轉以《梁祝小提琴協奏曲》為音樂敘事的主軸,別有新趣。電影特別強調了故事的東晉時代背景,以當時的門第制度強化階級阻隔和父權壓逼的描繪,並以敷粉化妝的時代風尚,形象地展現權貴的虛偽和愛面子。而英台和母親的重複命運和兩代的不同選擇、對蝴蝶意象的重寫等,尤使徐克版本在經典的愛情主題之外,推展到更為深廣的自由主題。

文: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郭詩詠博士


本欄歡迎院校學者投稿,分享個人學術見解及研究成果,1400字為限,查詢及投稿請電郵︰[email protected]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3年5月31日教育版專欄「大學之道」。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