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手牽大手|快樂王子

2022-08-31 15:56

最近筆者唸小一的兒子在學校讀了英國著名作家Oscar Wilde的經典作品《快樂王子》,深受觸動,念念不忘,回家後仍嚷着要與我分享,於是我們找了動畫版再看了一次。筆者小時候其實也讀過這個故事,這次重看,意外地多了一些想法。

雖然作品名稱是《快樂王子》,但它說的卻是一個傷心故事。快樂王子是城裏一座美麗的雕像,雙眼、配劍上都有寶石,身體也貼滿薄薄的黃金葉子。快樂王子看到城里各人的悲傷和困難,於是請求燕子啄下身上的寶石和金葉,送給有需要的人。日子過去,失去寶石、金葉裝飾的快樂王子看上去變得暗淡殘舊。城里的人經商量後決定把雕像推進火爐里熔化。面對恩將仇報的民眾,含淚而終的快樂王子仍然甘之如飴。


無償付出談何容易

快樂王子是否聖人呢?不斷付出,不問回報。你會想身邊有一個這樣的人嗎?理論上,每個人都想接收別人的善意對待。但現實中,付出的人極少是不問「回報」。

家庭治療大師Virginia Satir指出,人有四大類的應對模式︰

1. 指責型: 遇到爭執等事情,本能反應是指出別人的責任,保護自己;

2. 討好型: 凡事付出、滿足別人而委屈自己,犧牲個人需要;

3. 電腦型: 非常理智,訴諸道理,忽略人情、感受;

4. 打岔型: 以幽默感帶開話題,避免討論真實的狀況。


放下完美父母期望

事實上,不少尋求心理輔導的人乃是討好型的人,他們在家庭、生活上不停為人付出,成為好好先生/小姐、超人爸爸/媽媽,從努力工作、支持家庭經濟開支,處理家頭細務,到子女生理上的照顧、學業上的指導、假期的安排等,全部親力親為,燃燒自己到近乎burnout的狀態,似乎是無償的行為背後,其實渴望見到的往往是家人欣賞和感激的面容,從而感受自己的價值。

所以當這些超人爸媽得不到預期中的理想回應時,就會有苦澀的感受,甚至不合比例的嬲怒,令家人費解,長遠也有壓力,小心翼翼地接收超人爸媽含莘如苦的付出。

全心全意為家人付出當然值得欣賞,不過快樂王子的故事或者可以叫我們反思,只有別人沒有自己的人生令人歎息,而且現實中極少人在付出的同時不在期望,這似乎是違反人性的。

倒不如取個平衡,放下做完美父母的期望,容許自己有時為照顧個人需要,而接受家人的配合,甚至遷就。


文︰Kelly媽媽(80後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兩個孩子的媽媽。)

電郵︰[email protected]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8月31日教育版「小手牽大手」。


延伸閱讀:

小手牽大手|孩子發脾氣

親子育兒|學年完結回顧

小手牽大手|父母的心理分工和合作

親子育兒|分離從來不易(下)

親子育兒|分離從來不易(上)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