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教室|學會愛的語言(一) 避免傷害孩子

2022-08-30 15:20

每到準備開學的時間,我們的口唇邊總離不開「考試」和「課業」。在街上、校門外看見莘莘學子青澀的模樣,不禁想起多年前的自己。

那時候的自己並不是優秀的學生,但我堅信「將勤補拙」,憑着努力,也許還能夠一圓大學夢。有一次,我在自修室外的走廊遇上我的數學老師:「你唔好咁懶好唔好,喺度行嚟行去!」其實我只是想稍微休息一下,沒想到甫出門外,便聽到如此虐心的說話。回到家裏,又是聽到「懶鬼」、「好心你勤力啲」云云的說話,使失意的我再受一刀。難道我「名落孫山」,就不值得被愛嗎?驀然回首,我知道他們是關心我的,但是他們表達不了心里這份對孩子的關愛。

根據研究,人類不論是在遭受「物理創傷」,還是「他人排斥」時,背側前扣帶皮層都會被活化,換言之,物理傷害和社交傷害都會讓孩子帶來同樣的痛楚。那麼,作為家長,我們又可以怎樣跟孩子表達,才會表達到心里對孩子的關愛呢?

學者馬歇爾.盧森堡提出了「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使用「愛的語言」,不要以語言傷害所愛,還要更有效地表達自己。在事件發生時,我們很多時也會以主觀,甚至批評的語言來評論他人,在不知不覺間傷害了所愛。在上述事件中,雖然明白家人及老師是為我着緊,但其實這些說話也會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毫不好受。盧森堡知道,人們一旦感到不滿,往往就會作出負面,甚至對人不對事的評論。因此,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步驟是「只說觀察」,提醒我們只陳述客觀事實,不要加入自身的猜測和標籤。試想想,若果他們只是跟我說「看到你這次成績稍微退步了」,或是「剛才看到你在低頭踱步」,然後再加以關心,這樣中性和流露關心的言辭,便會不容易刺激對方的反抗和不快;相反,主觀的批評很多時也會帶有貶義,使人受傷。

總括而言,我們與子女溝通時,可試着只「說出觀察」,將焦點放在客觀事物上,而不給予評論,便可避免對他人造成傷害。

(歡迎讀者就有關內容,致電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熱綫:2402 9230,查詢時間為星期一至五上午9時至晚上6時)


黃筠媛
本欄由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社工及嘉賓輪流執筆,與讀者分享親職教育經驗;本文作者為黃筠媛姑娘。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8月30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原文標題為〈學會「愛的語言」(一):說出「觀察」避免傷害〉。

圖: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

家長教室|敲敲門 拉近親子關係

家長教室|讓子女學會負責任 別再當苦爸苦媽

家長教室|父母凡事干預 影響孩子自信

家長教室|我家有個小霸王

家長教室|朋友移民怎麼辦? 教孩子接受離別 學會珍惜當下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