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出幸福家|成長中的個體化

2022-08-18 12:33

最近一些經歷令我體會到,孩子的成長其實也是分離與個體化的一個自然過程。幾星期前,女兒因胃痛求醫,我下班回家後便問女兒有否服藥,並關心藥效;飯後想起似乎是時候服藥,於是再提提女兒;臨睡前,突然又掛心她有否按時服藥,於是又再問她。這次女兒好不客氣地回敬一句:「喂!你已經問咗三次喇!」我頓時睡意全消!不是因為她的語氣,而是在想我因何焦慮得忘掉了她已是成年人,是有能力照顧自己的獨立個體。

在兒童成長理論中,有一學說正是研究正常兒童成長中的分離及自主/個體化(Separation-Individuation Theory),在萬楊婉貞博士的《人際界線》一書中有扼要的描述。嬰兒在五個月大前仍活在自己的意識中,由於母親照顧周到,嬰兒極有可能認為與母親是合為一體的。當然,母親總不能事事讓嬰兒稱心,這會令嬰兒漸漸意識到母親其實是另一個獨立的個體。

九個月後,嬰兒的活動能力加強了,開始獨立地探索世界。個體化包括有自主能力,有自己的主意及決定,但仍能跟母親及其他人保持關係,可說是分而不離。要讓兒童成長於這樣的環境,需要父母與孩子有良好的互動,包括如何介入、何時介入、放手、抽離、培育等。否則便會影響孩子個體化的進程。

父母若過於焦慮,可能會對子女過分照顧周到,子女便缺少了自我作主的機會,又或依賴父母的提示而行事,探索世界也會充滿戒心。如果子女要討父母的歡心,大家的情感自然會融合在一起,互相牽連,卻難有獨立的情感。父母過於焦慮的另一後果是疏離,會令子女在不安的環境下成長,要依賴別人對他的肯定,不能確定自己的長處與短處。

上星期,太太催促我幫女兒預約視光師驗眼。我思前想後,認為這是女兒自己的責任,於是我給了她視光師的電話,着她自行預約。良性的互動,需要不斷學習、檢討、再嘗試,期盼這樣能幫助女兒建立自主個體的空間。

網址:www.npac.org.hk


本欄由基督教宣道會北角堂家庭服務中心社工及輔導員輪流執筆;本文作者為梁甄陶先生。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8月18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


延伸閱讀:

拼出幸福家|妥善處理家庭突變

家庭關係|小小遊戲大意義

升讀大學難適應 社工:家長應放膽讓子女嘗試

親子關係|防止情緒勒索 勿被罪惡感控制管教方式

朱少萍 - 健康的原生家庭聯繫|拼出幸福家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