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避免情緒錯置

2022-07-18 11:50

二○二二年五月一宗新聞,掀起香港一眾家長熱議,就是一名男孩在玩具店碰跌一個價值不菲的天綫得得B模型,令人反思賠償以外的親子教育議題,例如如何理解孩子的責任、如何照顧孩子的驚惶心情、將來如何應對類似狀況等。筆者留意到,事件中的父親在接受電台訪問時表示,意外後即場賠了三萬元,回家雖然沒有就此事責備孩子,卻有因為其他事而「鬧仔」,這裏明顯有情緒錯置(Displacement)的意味。

意思是,我猜測這位父親可能理性上也明白不完全是兒子的錯,然而外出玩樂卻發生這意外,更要賠償不少金錢,心理上當然有一些情緒被牽動,例如生氣、心痛、沮喪、委屈等,所以即使他意志上盡力控制自己不在這件事上責罵兒子,最後還是藉着另一個理由,無意識也宣泄了這些感受。


為自己情緒負責

情緒錯置在家庭場景中並不罕見,在夫妻和親子間都會發生。舉例如下:

「妻子在廚房煮午餐,着丈夫照顧孩子,怎料孩子玩玩具期間不小心擦傷手,妻子於是怪責丈夫沒有專心看顧孩子,一定是在看手機所以分心;這個時候,丈夫並沒有回應妻子的指責,卻開始嚴肅教訓孩子剛才沒有按規矩玩玩具,自創玩法,太不小心,又不聽話,所以才受傷,並說出:『因為你,我才會和你媽吵架!』孩子被訓話,嘩一聲哭出來,大喊說:『你不愛我的,次次都只會好惡罵我,弟弟做錯事你卻不會罵他!』然後走入房間不願出來。」

究竟以上片段中各人的心理狀態是怎樣呢?

1. 媽媽:她見到孩子受傷,既擔心又心痛,但卻未能表達這心情,錯置了成為憤怒向丈夫發射,怪責他照顧不周。

2. 爸爸:他無辜被妻子責罵,心中不忿,卻不敢與妻子理論,於是錯置了這份委屈成為怒氣,向孩子開刀,怪責孩子連累父母吵架。

3. 孩子:突然被爸爸教訓,即使有道理,卻令自己想起懷疑父親偏心弟弟的舊債,所以錯置了這份傷心、不公平,發了個不關現場事件的大脾氣。

面對這種不時出現的情緒錯置片段,實在很需要每位家庭成員都有一份自我覺察,了解自己的情緒,並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任,消化一下你的情緒,才「拋波」給其他家人。例子中的丈夫和妻子需要學習一致溝通,嘗試平靜向對方表達真實的感受和想法。作為父母,他們也需要留意孩子情緒發泄背後所透露的、更深層次的控訴:父母偏心弟弟,才能加以開解,長遠修補關係。


文︰Kelly媽媽

(80後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兩個孩子的媽媽。)

電郵︰[email protected]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7月18日教育版「小手牽大手」,原文標題為〈情緒錯置〉。


延伸閱讀:

親子關係|孩子也要看「Mirror」

親子關係|內疚與羞恥的分別

親子育兒|從電影《CODA》理解親子關係

親子育兒|三類型父母

親子育兒|家長與貴人 建立孩子安全感


星島新聞集團慶回歸25周年專題網站,請即瀏覽:https://bit.ly/39AQC3m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