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忌急功近利 為孩子預留進步空間
2022-05-16 12:53
身邊有許多親友都是新冠康復者,其中有一位親戚,二月確診後到今天還是咳不停,她告訴我她甚麼方法都試過,每天煲不同的湯水,也看了不同的西醫,食了一大堆的藥;中西合璧地治療,仍不見效,最後她只好要求醫生安排照肺。她感到不知所措,心灰意冷,我和她說:「可能你的身體(因過分治療)亂了,可能甚麼都不做,可能當你放鬆心情,身體自動會調節好,病也會痊瘉。」
我們都習慣「回應」問題,當身體不適時,我們通常會馬上回應,讓自己趕快舒服過來。上月我便有類似的情況,頸部突然起了一些疹子,非常痕癢,我以為幾天後會自動消失,可是過了一星期,還是痕癢,疹子的範圍還擴大。有着前陣子處理濕疹的寶貴經驗,我決定不作「大回應」,給皮膚一點時間和耐性,讓身體自己調節,果然,兩星期後,疹子慢慢退了,現在回復正常了。
學習其實也是同一道理,當我們在學習路上未見到心目中的成果,毋須太早、過分回應,等待才是關鍵,我們都要相信自己的腦袋正在「回應」問題,只是我們不了解它的工作模式與節奏而已。舉例說,孩子學英文的進展比我們預期慢或不理想,父母可能會作出即時回應:先替他們訂時間表、勤溫習、找補習、買教材……這種「進補」是否真的管用?把一大堆資料陸續注入腦袋,或許只會令腦袋混亂,阻礙學習。
當然,我明白當今爸媽的壓力,「急功」是可以理解的,「回應」也是自然而然的事,可是,要是孩子怎樣「進補」,也是未見效的話,我們還是先不作「回應」,先觀察,也給孩子一點空間,或許當雙方都停下來,腦袋才有機會作出調節和「回應」。
學好英語的唯一方法是循序漸進、慢慢培養;方向和方法對了,便朝着目標慢慢走,我們的腦袋都在默默運作,用功地為我們效勞,過多的外來刺激只會擾亂它的系統,愈處理愈糟糕。
陳東紅
作者擁有十多年英語教育出版經驗,曾參與英文學生刊物創刊工作及出版英語兒童書籍。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5月16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原文標題為〈不回應地回應〉。
延伸閱讀:
立即下載 | 全新《星島頭條》APP : https://bit.ly/3yLrgYZ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