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教室|要孩子聽你話 要懂聽孩子話

2022-07-12 12:28

聆聽是親子溝通重要的一環。但有家長曾向筆者分享,他擔心過度聆聽子女,會失去為人父母的尊嚴、失去管教的主導權,甚至失去一家之長的角色。但請細心想想,其實每個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積極的回應,從而滿足自己的需要,故嬰兒以哭聲表達所需、兒童會向人每事發問尋求對外界的認知、青少年則會盼望向同輩分享內心所想。

父母要滿足子女被聆聽的需要,要打開溝通之門,就要學會仔細觀察、適切回應及互相理解。

仔細觀察:當你的孩子向你表達時,請不要馬上以理說教或作出教導式回應。請先細心觀察其身體及心理情況:生理上有否心跳加速或面紅耳赤?情緒上有否感到憤怒或無奈?你可以與他面對面並以眼神注視他,在適當時點點頭,表示你非常樂意了解他及正全心聆聽他的分享。不論你聽到子女的說話是對是錯,請先放下判斷,讓他們能在毫無保留下放心表達。

適切回應:當你感到子女願意表達,你可協助他們向你表達得更具體及清楚。你可以說:「你的意思是?」、「你可以慢慢說」。當他說完了就可以覆述及總結他的內容,你可以說:「總括來說,你意思是……」以確保你了解他的意思。最後,父母可反映孩子的感受,如快樂、驚訝、緊張等,讓子女感到父母的同理心。

互相理解:當聆聽完子女的說話,這時候父母可向他們分享自己對事情的感受和看法。表達要清楚明確及合情合理。如果當中涉及規則及價值取向,更要詳細具體解釋。目的是要讓子女明白你的想法,加強互相理解及明白。

聆聽的最終目標不是要說服子女立場,而是一個互相理解及體會的過程,讓子女感到因愛而聽父母話,父母也因愛而管教子女。

(歡迎讀者就有關內容,致電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熱綫:2402 9230,查詢時間為星期一至五上午9時至晚上6時)


本欄由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社工及嘉賓輪流執筆,與讀者分享親職教育經驗;本文作者為凌婉君姑娘。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7月12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


延伸閱讀:

親子育兒|孩子如何面對疫後挑戰?

親子育兒|累透了的媽媽

家長教室|孩子哭鬧的背後

親子關係|與子女同行 渡過成長交叉點

親子關係|生死教育入門 讓子女克服「死亡威脅」


星島新聞集團慶回歸25周年專題網站,請即瀏覽:https://bit.ly/39AQC3m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