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想teen開|疫症創傷後成長

2022-05-12 16:17

早前看到新聞報道:年幼的孩子因感染新冠肺炎,發燒抽筋被送院,因應醫院防疫措施,不能容許照顧者陪伴,幼兒需要獨自留院。「我很心痛,孩子出院後狂吃湯粉,好像餓狼一樣!可想而知,他在醫院受到甚麼對待!」「孩子晚上發噩夢,要求跟爸媽睡覺!」「我很傷心,好像他的心有一個不可填補的空洞。」媽媽感歎說。精神科醫生說:「孩子因他們的發展還未能處理獨自留院,出院後可能出現情緒行為問題。」「這種分離甚至可能導致孩子長遠的心理發展!」幸好,受訪的孩子住院兩天,經過三個星期,已經身心復原。

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和湯瑪斯.庫利(Thomas Cooley)兩位教授合著的《為甚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一書,說到本世紀最大規模心理危機,就美國高等教育的「安全文化」如何讓下一代變得脆弱、反智、反民主。過去數十年,美國的整體社會氣氛鼓勵年輕人以「三大謬誤」來思考,今天我只說其中之一,那是「脆弱」的謬誤:殺不死你的,讓你更脆弱!

最近關於新冠感染後的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研究發現,正向的調適策略(positive coping strategies)有助提升心理質素和韌力,最關鍵因素包括對事情有正面的態度,例如孩子要單獨留院,父母可以幫助孩子說出他的感受,然後正面地告訴孩子住院的需要,目的為了治病。父母給予空間讓孩子撒嬌,不要太擔心,孩子需要一點時間平靜下來,這過程正是孩子對父母有安全依附的特徵。缺乏安全依附的孩子,會表現出極端情緒,看似「冷靜」或經過長時間也不能安撫的哭鬧。其他包括社交朋輩的支援,還有實事求是地面對和解決問題。

研究也指出,過分負面、情緒導向面對問題,或極力迴避風險等,都會導致不良的精神健康。海德特教授指出,「脆弱」的謬誤是現在的社會風氣讓人們誤以為「應該」要避開受挫的風險,一切「安全至上」。不過,若要讓下一代的青少年有強韌的心理質素,減少心理障礙,我認為「無常」的生活已經是一個好「教室」,關鍵在於成人能否正面地好好運用。電郵:[email protected]

苗延琼
作者為私人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育有兩子。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5月12日教育版專欄「親子同路」,原文標題為〈疫症後的創傷後成長〉。

延伸閱讀:

苗想teen開|行動不便的日子

苗想teen開|對於天賦這回事

苗想teen開|孤獨是病嗎?

苗想teen開|教育制度的反思

透過內心演練 達至心想事成


立即下載|全新《星島頭條》APP: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