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別心急 免給子女太大壓力

2022-05-06 12:43

著名的心理學研究「棉花糖實驗」,測試小朋友能否忍耐棉花糖的誘惑,延遲滿足,並追蹤調查這些小朋友長大後的學習、工作、人際關係發展,研究指出,兒時可以忍耐等待的孩童,長大後在各方面均有更穩定的表現。

的確,心急、渴求即時滿足均是小朋友的特徵,不過它們未必是小朋友獨有的特徵,有時候,家長會否亦心急,想見到小朋友即時的改變?


成長急不來

不少家長怨言,對於要不斷提點孩子同一個行為,覺得失望甚至惱怒。事實上,要孩子培養新的習慣需要堅持和耐性。一般人至少連續二十一天,每日重複做三次新行為,才會產生新的行為記憶,然後大概九十天才會成為新的習慣。

舉例,疫情底下,筆者期望兒子可以記得回家先除口罩、洗手、換衫,才做其他事情。而即使是這套簡單的步驟,我也要每天提醒他,持續練習,方使他內化這套新習慣。故此,除了小朋友需要戒急,家長亦需要有這份覺察呢。

宏觀來看,兒童的生理發展無法加速,幼兒幾多個月會坐、轉身、爬行、走路,總要到特定時間才會發生。同樣,幼兒的心理發展也有其時間表,例如情緒方面,零至八周的嬰兒主要有滿足、驚訝、厭惡、高興的情緒;三至九個月開始有生氣、害怕、悲傷的感受;二至四歲能體會驕傲、妒忌、罪惡感;五至六歲展現自信、謙虛和擔心;可見兒童的情緒隨着時間由簡單變得複雜。這些生理和心理發展的里程碑正好提醒家長,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需要等待。

記得筆者的兒子K2時,間中表現情緒化和衝動行為;但K3時,班主任在家長日讚賞他情緒控制能力高了,衝動行為減少,而且懂得反思、表達感受、自我安慰。老師驚訝這麼小的孩子如何學會情緒管理,其實因為兒子家中氣氛和睦,不用費神焦慮,所以他只須順應自然的時間表成長,就可以展現「明顯」的進步了。意思是,三至四歲的小孩的確未能好好控制衝動,但五至六歲就有這能力了,也能更好控制自己的情緒。所以家長若見到孩子有令你擔心的「問題」出現,可以先想一下,它是「真實」問題,還是時間問題,以免給予子女不必要的成長壓力。


給時間栽種

有時我們很快捷便可以從工作上得到自我肯定感覺,反觀照顧小孩子成長,卻是日復日看似平凡的度過,不會很快見到「成果」。不過,希望家長都會記着,孩子的成長急不來,我們給予時間栽種的生命,將是最豐碩的果實。


文︰Kelly媽媽

(80後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兩個孩子的媽媽。)

電郵︰[email protected]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2022年5月6日教育版「小手牽大手」。


延伸閱讀:

親子關係|孩子為甚麼扭計?

親子關係|林家謙啟發的育兒反思

親子育兒|孩子跌倒了 你會如何應對?

親子關係|可以怪責父母嗎?

親子育兒|媽咪,我要同你結婚


立即下載 | 全新《星島頭條》APP : 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