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5Q教育 達到全人發展

2021-12-07 12:32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我們經常關注如何培育人才,作為培育新一代的學校機構、政策制定者及社會領袖,便要經常思考:教育要培育怎麼樣的人?教育可提高人們的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 IQ),過去,知識掌握的多寡是要素,隨着網絡及新媒體發展,思維能力相對於知識,具成效顯證的批判性思維及創造力(Creation Quotient, CQ)更受重視,用以評價素質與層次。

創意教育大師陳龍安教授,一直提倡愛、智慧及創造力(Emotional Quotient, EQ、IQ、CQ)三Q的培育,以3Q諧音「Thank you(感恩)」的態度和表現,作為最終品格與行為表現的目標。他視有智慧及創造力的人缺乏人際關愛,便容易自私自利,作奸犯科;有愛心和智慧而缺失創造力者,容易空想而欠執行力;有愛心和創造力而欠智慧者,容易被人利用或受傷害。因此,三Q掌握與平衡,將有助造福社會,貢獻人群。

筆者身邊不乏3Q具素質的朋友,惜先天或自小缺乏體能鍛煉,氣量不足、體質較弱,魄力不足以支撐工作要求。因此,教育着重孩子從小鍛煉體能,以體能(Physical Quotient, PQ)增量,煉就魄力增長。此外,身邊也有不少擁有四Q素質者,生活無憂。隨着人生遇到困境,或社會突發變遷,又或遇上機遇,卻未能承擔,為社會作更大的帶領。他們缺乏凌雲志向(Spiritual Quotient, SQ),建構靈性信仰,具意志承擔更大的責任,因而潛能未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立數千年的中華文化,重視人才培養,教育結合科舉制度,目標在培育及選拔自強不息、忠君愛國、學冠五斗的君子及人才。品格要求立德樹人,任重道遠,敬鬼神而遠之。

德智體群美是近現代國人提倡的五育。德育可視為凌雲志向(SQ)以求善;體育乃體能魄力培養(PQ)以求康;智育求自強不息(IQ),勤勞歷練,增長智慧;美育乃創造力(CQ)的育養,以求四心五力之創新;群育追求人際互動,留有餘地,謙遜(EQ)凝聚力量。未來五Q(SPICE)當均衡發展,提升人文素質,思維情意(Mind)加上言語行為(Muscle)之創造,達至行知及知行合一的境界,推動全人5Q胸襟的拓展。

電郵:[email protected]

梁麗嬋
本欄由學友社學友智庫專家及嘉賓輪流撰文,交流學與教經驗;本文作者為學友社理事及資深教育工作者。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11月30日教育版專欄「學與教」,原文標題為〈推動全人5Q胸襟的拓展〉。


延伸閱讀:

價值觀教育|歷奇導師談堅毅 以女飛魚何詩蓓為例 鼓勵學生勇於嘗試

學友智庫|靜水流深 重新發掘社區之美

學友智庫|讚賞到位 快樂成長

學友智庫|阻不了魷魚 便善用魷魚

學友智庫|培養STEAM素養由在地教育開始

關鍵字

最新回應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