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欄】讓學生真切「學得到、學得好」
2020-07-06 14:09
新學制下各科的教材內容頗深,知識點多,思維難度亦增大。在如今的教學過程中,很大程度上還是重視「教」,把重點放在知識教學上。我們嘗試以生為本,創設情境,去年十一月,舉行全港公開課,感謝三百多位前綫校長、教師前來指導、交流;其後,我們舉行了幾次的校內公開課。
我們明白新一輪的教學強調不止是重視結論,更多關注的是學習的歷程。面對二十一世紀的資訊年代,學校應從改變老師做起,教學不再是教師教、學生聽。不是教了,是如何令學生「學得到、學得好」;教學更多的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學與教的範式轉移深信是今日教育對學校、對老師的一大挑戰。
若以學生「學得到、學得好」為學教中心,構建高參與、高效能的課堂教學,教師應着力營造情境,把親自經歷、體會、發現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習者,激發學生體驗,撥動心弦,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輸入、整理、表達,從中吸取知識,掌握技能,在整體親歷中最終心領神會;從「學會」,到「會學」,到「想學」,漸次提升至更高的學習台階。
另一方面,我們不妨多思考課堂外的延伸、揣摩、借鑑、運用等挑戰活動,把學生所學,應用到日常生活當中,提升學習效能。
凡事正面思考,今次疫情,學界善用資訊科技,真切做到學習無邊界。善用正規時間表以外的「空中教室」,製造機會,學生就能從實踐到感悟,當家作主,實現還學於生的理想。
針對上述情況、教學難點,我們推行校本課程,同儕間進行課堂研究、公開課,共同探究學與教內容,以課題研究為中心,組建教師團隊,發展協作的教師文化,一起商議設計預習題目、課堂工作紙,以及延展習作,實有助提升老師教學效能,讓學生學得更好。
內容決定形式,教師充分了解課程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就能更好地根據課程目標去設計、實施教學,運用豐厚的專業知識發揮其教學影響力,最終提升其教學領導力,讓學生真切「學得到、學得好」。
李鏡品
本文作者為佛教黃允畋中學校長、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嘉許狀得主、六度獲選優秀教師
文章刊於《星島日報》7月6日教育版專欄「校長有情」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