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營協作成效微 醫生:舊症服務費低欠吸引

2024-10-25 00:00

家庭醫生林思睿建議,醫管局開放讓參與普通科協作的私家醫生跟進精神科穩定新症。
家庭醫生林思睿建議,醫管局開放讓參與普通科協作的私家醫生跟進精神科穩定新症。

公私營協作本可分流,惟「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簡稱門診協作)前年年中擴展至精神科專科門診後,成效不彰。有參與計劃的家庭醫生向《星島》反映服務費低且配套不足,加上僅限舊症參與,對醫患均欠吸引力。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前委員陳友凱批評,當局一直對問題視而不見致2年多來「交白卷」。醫管局指,正檢討計劃進度,初步認為需探討服務模式。
私家看診時間有彈性

計劃擴展至精神科服務後,僅限在公院專科治療1年或以上、屬一般精神病患者參與;而參與計劃醫生每年最多可獲3660元服務費,並提供最多10次診症。惟截至本月7日,參與門診協作的646名私家醫生中,僅41人有精神科相關訓練,當中只有2人是精神科專科醫生。惟截至9月底,僅有66名病人參與,對比公院逾30萬名精神科病人是杯水車薪。

記者聯繫到參與計劃、持港大社區精神醫學深造文憑的家庭醫生林思睿。他表示已跟進3名公院精神科病人,分別患輕度焦慮症、抑鬱症等。他指,私家有看診時間彈性、醫生紙不涉精神科字眼等優勢,「尤其是不想公司知道自己病情者」。但因精神科涉及很多個人隱私,且重新述說經歷易令病人感痛苦,故醫患一旦建立信賴關係便很少轉人,令公院病人較難向外求醫。林續指,現時服務費對醫生也不合理,倡醫管局應開放醫生跟進穩定新症,並由非政府組織作後援提供完整臨床心理配套,並設「快隊」讓有需要者轉回公院。醫管局指病人可按程序終止參與計劃,並回醫管局門診跟進。

1年前已反映計劃問題的陳友凱指,當局明知成效欠佳,卻未作針對性處理,對此極度失望,單純將專科病人轉入基層醫療跟進亦不具針對性,倡應直接邀私家精神科專科醫生參與,並向私營巿場採購服務。

另「情緒通」24小時熱線截至上月7日接聽約8.5萬宗來電,331宗獲轉介,當中6宗較緊急需警方跟進。身兼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的葉兆輝指,面對情緒困擾現多強調「有問題打電話」,「但有事才尋求專業人士協助,永遠在追落後。」他以學童為例,倡可由學校塑造更關愛校園。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