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鏈惡菌襲港 毋須強制呈報藏危機

2024-09-19 00:00

侵入性乙型鏈球菌襲港,衞生防護中心呼籲市民提高警覺,避免徒手觸碰淡水魚。
侵入性乙型鏈球菌襲港,衞生防護中心呼籲市民提高警覺,避免徒手觸碰淡水魚。

侵入性乙型鏈球菌襲港,截至本周一(16日),全港累計有40宗基因序列型283(ST283)感染個案,大多曾接觸或處理生的淡水魚。有街市魚檔東主指,淡水魚生意下跌至少30%,另有食肆暫停供應魚肉,有備無患。有醫生指,現時ST283傳播途徑未明,卻未有列入《預防及控制疾病條例》(第599章)附表,盼當局考慮制訂其他通報機制,及早作出流行病學的跟進。有議員認為,可持續觀察並教育市民,提升公眾的關注及危機意識。 

衞生署公布,上月至9月16日期間,住院病人感染侵入性乙型鏈球菌的個案數字有上升趨勢,其中40宗個案屬基因序列型283(ST283)感染,分別居於全港18區,主要出現敗血症及關節膿腫;當中30人本身有長期病患,其中2人已去世。衞生防護中心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40名病人當中沒有從事魚販、漁業養殖相關工作,但31宗個案在病發前曾接觸或處理生的淡水魚(當中5人報稱處理時手部帶有傷口);相關淡水魚購自11個不同地區共23個街市,中心認為受影響的淡水魚可能涉及批發層面。
火鍋店棄置價值4000元鮮魚

大埔有主要售賣淡水魚的街市魚檔,有東主稱消息一出,近日生意下跌至少30%,「平時下午4點多已差不多賣出所有魚,但這幾天仍剩下很多條。」有火鍋店東主指,得悉侵入性乙型鏈球菌襲港,已即日棄置價值4000元的新鮮魚肉,惟仍有熟客因為擔心受感染而取消預約,「中秋節約有15%生意受影響。」他指,由於魚肉不是必要的火鍋配料,現已暫停入貨。

泰國餐廳「泰味」負責人Alan指,旗下3間分店每周共購入約150條烏頭魚,消息公布後有向供應商查詢魚類品質,而相關養魚場都有優質認證,不過近日客人明顯較少選擇明爐烏頭。他補充,明爐烏頭、泰式鹽燒羅非魚等菜式都是煮至全熟才上菜,慶幸中秋生意未有太大影響,「估計主打烤魚、水煮魚的店舖或受較大影響。」

參考漁護署網站,本港塘魚養殖業集中在新界西北部,當中魚塘分為淡水及半鹹淡水兩種。在2023年,本地內陸魚塘所佔面積約1130公頃,生產約1052公噸淡水魚,當中魚苗及幼魚多由內地等地輸入。香港街市魚類海鮮研究社社長Vincent指,本地食用淡水魚種類繁多,包括鯇魚、鯪魚、福壽魚、桂花魚和白鱔等,全都來自本地或內地的繁殖場,後者佔近80%。

事實上,香港過去數年均出現侵入性乙型鏈球菌,包括2021年9月至10月期間曾錄得逾90宗感染個案,7人死亡,當中有50多宗涉及ST283感染。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聯席主席曾祈殷指,ST283的特別之處在於高致病性,在惡劣環境的存活率高、適應性強,在全球暖化、氣溫上升的海水或湖泊當中,亦相對有繁衍性。他補充,鄰近爆發病症的東南亞國家都嘗試抽查環境樣本化驗,同樣是ST283比較多。
ST283致病性存活率高

根據衞生防護中心網站,大部分與ST283相關的侵入性乙型鏈球菌疾病的感染途徑不明,有文獻報告與進食或不當處理含菌的食物有關,亦有報告指出ST283存在於淡水魚中,特別是養殖魚。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指,ST283主要透過傷口和皮膚接觸而感染,病者會出現傷口紅腫、疼痛及發燒的症狀,若然細菌入血,可致菌血症或敗血症,患者可能「沾寒沾凍」、血壓不穩及心跳加快,嚴重者或出現感染性休克,或導致腦膜炎、骨骼發炎和化膿性關節炎等。

林指,不排除東南亞的魚塘受感染,受感染魚類透過供應鏈流入香港市面出售,「未經煮熟的魚類有機會污染環境和水源,甚至在魚檔交叉感染。」

根據《預防及控制疾病條例》(第599章),本港共有53種須呈報的傳染病,包括登革熱、日本腦炎及狂犬病等,所有註冊醫生若發現懷疑或證實屬須呈報的傳染病,均須通知衞生防護中心,而醫生亦應呈報對公共衞生有重要影響的其他疾病及情況。然而,現時侵入性乙型鏈球菌尚未被列入,醫學界呈報與否,視乎醫療機構自行選擇。

有前線醫生向本報透露,近日接獲2宗感染個案,望主動上報,惟其所屬醫院指,只在衞生防護中心查問時才通報,憂慮屆時相關數據和樣本或已不齊全,無法進行基因排序,「若社會出現另一個基因序列型的感染群組,或無法及時辨識。」

醫療衞生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指,一般會考慮傳染病的致病性、嚴重性和可控性以判斷是否呈報。他認為,ST283只在接觸或食用感染源受感染,預防方法較清晰,加上早期感染用抗生素可控,暫時沒有必要納入條例附表,可保持觀察,「最重要是教育市民,而非引起市民的恐慌。」他相信,大部分嚴重個案都會被送入醫管局轄下的醫院,而醫管局一定會把個案上呈,反而應考慮是否規定私家醫院必須呈報。
促派員致電醫院要求「報數」

曾祈殷則認為,現時ST283傳播途徑未明,其高致病性、可致嚴重併發症及高死亡率的特點,足以構成公共衞生議題,而傳染病會不停變化,理應多加提醒市民和醫護人員。他強調,並非要引起社會恐慌,但現時的數字或只是冰山一角。據他所知,部分護士和實驗室人員對該傳染病缺乏認知。

林緯遜提到,以往有突發傳染病被短暫列入附表,待政府掌握相關數字,再決定是否恆常列入,「也是可以考慮的方案。」參考近年列入條例的「猴痘」,2022年5月初在英國通報首例,及後歐美多國亦傳出多宗確診病例,衞生防護中心在5月底發信通知全港醫生和私家醫院,要求呈報懷疑個案;政府於6月10日刊憲把猴痘納入法定須呈報傳染病。

曾祈殷期望,相關部門提高機動性,如每日派員致電到各間醫院的化驗室要求「報數」,並建議當局持續抽樣檢測本地及入口的河鮮,以及提高社會對有關疾病的關注度。

衞生署發言人指,自2021年夏季後,已與醫院管理局加強侵入性乙型鏈球菌入院個案的監測,當發現整體個案有不尋常上升時,中心會即時作出跟進調查並會就樣本進行化驗分析,以確定所屬基因序列型。中心會繼續按疾病的流行病學情況及防控措施,適時檢視相關監測策略。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