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分歧仍大 雙方續溝通減誤判

2024-04-27 00:00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結束訪華之行,雖然未能就中美關係取得突破性進展,雙方續各自表述,但同意繼續保持高層交往和各層級對話,在美國大選年充滿變數的一年,彼此願意通過溝通來化解分歧,盡量減低誤判和誤解風險,可算是布林肯此行的最大成果。

國家主席習近平接見布林肯時強調,中美應該做夥伴,而不是當對手;應該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傷害;應該求同存異,而不是惡性競爭;應該言必信、行必果,而不是說一套、做一套;並要求美方積極看待中國發展這個根本問題,中美關係才會真正穩下來、好起來。較早前,外長王毅與布林肯會晤時也指出,中美關係雖止跌企穩,但仍有負面因素在上升,呼籲美國不要干涉中國內政、不要打壓中國的發展,也不要踩踏中方的紅線。外交部表示,雙方達成5點共識,包括加快落實中美元首在三藩市達成的共識、保持高層交往和各層級接觸、未來幾周將就人工智能(AI)安全風險舉行首次中美會議、擴大兩國人文交流等。

儘管會談氣氛不錯,但從習近平講話可以看到對美國講一套、做一套的不滿,因在布林肯訪華前,美國頻頻出招針對中國,包括指摘中方輸出過剩產能、啟動對華物流和造船業的301調查、要求提高對華鋼鐵和鋁的關稅、發表人權報告指摘中方在新疆進行「種族滅絕」、在菲律賓部署中程導彈發射系統,以及總統簽署一籃子法案軍援烏克蘭、以色列和台灣,並強制要TikTok從字節跳動剝離出來,甚至通過傳媒放風考慮對中資銀行實施金融制裁,擺出一副殺氣騰騰姿態。
拜登選情不妙須中國「助攻」

美國高調對華喊話,主要是說給美國人聽,箇中涉及選舉考量。今年是大選年,尋求連任的拜登民望僅45%,比對手前總統特朗普低2個百分點,要催谷支持率,打「中國牌」是成本最小但收益最大的政治操作,擺出對華電動車和鋼鐵越強硬姿態,便有利爭取搖擺州份的車廠和鋼鐵製造業選民支持。

拜登要爭取連任,須讓烏克蘭撐過11月美國大選,否則其連任機會凶多吉少,而破局關鍵在於限制中俄貿易,因美國相信中國向俄羅斯出口的軍民兩用設備,包括晶片、飛機和機構零件,支撐俄軍續打仗。美國在布林肯訪華前拋出對華金融制裁煙霧彈,顯然是增加談判籌碼,向中國施壓減低對俄出口。

此外,以巴戰爭引發加沙人道災難,激起美國逾20間大學反猶太示威,美國出動警察拘捕示威學生,若反戰示威浪潮持續而當局又處理不當,隨時令拜登不但得失猶太金主,還可能遭青年選民唾棄,增加敗選機會。拜登4年前入主白宮的一大票源是18至29歲年輕選民,當時他在這個群組的支持率比特朗普多23個百分點,現在彼此差距縮窄至僅8個百分點,反映年輕選民對他的不滿。因此,拜登除了積極將校園反戰示威勢頭壓下來,還要阻止以巴衝突蔓延至中東其他地區,希望中國發揮其對伊朗的影響力。

美國還希望與中國就打擊芬太尼流入美國、兩軍交流、AI、應對氣候暖化方面加強合作,有求於人,對華態度不能太強硬,這解釋布林肯抵達上海後變得低調,展現柔和姿態,包括吃南翔小籠包、觀看籃球賽、與上海紐約大學師生交流,與三周前訪華的美國財長耶倫多次公開吃地道中國美食一樣,演給中國人看,希望淡化民間的反美情緒。
中方要求美糾正錯誤認知

布林肯此行明顯是希望尋求中國在多方面合作,並在地緣政治上不要給美國出難題,以便為拜登連任「助攻」,可是對遏制中國崛起卻從不鬆手,予人美方只顧利己損人之感。因此,習近平和王毅均堅定向布林肯傳達了一項訊息,就是華府須先回答好中美做夥伴還是做對手的根本問題,並糾正對華的兩面三刀做法,否則中美關係無法搞好。不過,中方亦要專注於處理提振經濟問題,在可與美國合作的地方仍會合作,觸及紅線的地方卻絕不讓步。

儘管中美在目標和認知上有差距,但對在美國大選年保持總體穩定關係,避免誤判和衝突卻有共識,繼續鬥而不破。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