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名父親與子女獨一無二的故事

2023-06-18 00:00

機電署「父子檔」文景華(左二)與文彥桓(左一)、「父女檔」蔡建偉(右二)及蔡樂晴(右一)齊心服務市民。
機電署「父子檔」文景華(左二)與文彥桓(左一)、「父女檔」蔡建偉(右二)及蔡樂晴(右一)齊心服務市民。

(星島日報報道)父親節,顧名思義是個屬於父親,是向父親表達愛意和感激的特別日子。今年父親節,本報採訪了多對父子及父女檔,有父親與自閉女兒,有一起捐血的父女,也有在同一政府部門工作的父子及父女。他們之間的溫馨故事,對當事人來說確屬獨一無二,但希望也可喚起我們與自己的父親之間,一些深刻和難忘的記憶。
機電署兩對尖兵  工程路上齊打拼

今日是父親節,機電工程署兩對「子承父業」的父子、父女檔,一起分享其工作及家庭生活點滴,兩對父子、父女檔齊心為市民服務。兩對父子、父女檔分別為現任總技術主任蔡建偉及見習工程師蔡樂晴;現職電氣督察的文景華及見習技術員文彥桓。蔡樂晴及文彥桓分別來自見習工程師訓練計畫及技術員訓練計畫的成員。
拼砌模型萌芽興趣

提起機電工程,是很多人心目中的苦差,蔡樂晴和文彥桓則有不同的看法。蔡樂晴在去年加入機電署,她說受家庭影響,自小已對理科有濃厚興趣。早在6歲時,在飛機上看到機場跑道上的指示燈,已詢問負責跑道燈保養的父親,其後兩人更一同親手拼砌跑道燈的模型,對機電工程的興趣自此萌芽,在大學時選擇工程科目。

在2020年文憑試後加入機電署的文彥桓則指,小時候父親已在家中維修不同家電及玩具,令他十分崇拜父親,對機械產生興趣,又認為加入政府工作較為安穩,有足夠時間發展其他興趣。

兩位父親作為子女的職場「前輩」,蔡建偉表示,對女兒沒有要求,惟希望女兒可在工作上盡量實踐,對自己負責,如女兒在工作上有不明白之處,會盡力解答。身為女兒的蔡樂晴指,得知機電署的見習工程師訓練計畫後,曾和父親商討及分析前景,再考慮是否加入。文景華則認為,兒子在文憑試後加入政府的選擇正確,因工作較安穩,亦有進修機會,又指兒子在工作後更成熟。文彥桓表示父親經常提醒他「要請教師傅,唔好淨喺識埋頭苦幹」。

至於父親與子女相處之道,蔡建偉指和女兒的相處如同朋友,平日亦會一起「傾偈、睇電視,甚至打機」。文彥桓則指平日與父親在不同部門工作,故較少交談,但平日亦會和父親在飯桌上交流。被問到在父親節如何慶祝?蔡樂晴表示會和父親「喺屋企簡簡單單食餐飯,買個蛋糕慶祝」,多謝父親一直以來的栽培及鼓勵,更甜言說「爸爸,父親節快樂」。文彥桓同樣會買蛋糕和父親慶祝,更在場大聲祝賀:「希望爸爸身體健康、事事順利,父親節快樂」。
愛女鼓勵  勇敢爸捐第一滴血

近期本港血庫不時告急,大家會否考慮在今日父親節假期捐血,幫助有需要的病人?對於現時就讀護理學系的Cherry一家而言,捐血已成為他們每逢在節日及生日時的指定活動。Cherry憶述,年幼時便陪同媽媽一起捐血,當時覺得捐血救人很有意義。年滿16歲時,開始第一次捐血,後來更鼓勵因怕痛而從未捐血的余爸爸嘗試捐血。現在捐血已成為他們一家必做的親子活動。Cherry說,感謝爸爸願意踏出第一步,而在實習過程中亦更明白血液對病人的重大意義。

余媽媽自18歲起已開始捐血,多年來一直定期進行,故Cherry年幼時已不時陪同媽媽到捐血中心。Cherry說,兒時望着又尖又長的針,確實有少許害怕,但當時見到媽媽忍痛也要捐血助人,明白到捐血很有意義,於是便和媽媽約定,當自己年滿16歲時便立即捐血,自此更常常與媽媽結伴到捐血中心,但余爸爸因為對針有莫名恐懼,故一直未曾捐血。
渴望當護士 明白血液重要

余爸爸憶述,自小每逢想起尖尖的針便感到十分緊張,故一直只是口頭上答應捐血,卻從未有實際行動。直至數年前有一次他陪同妻女一起到捐血中心,在女兒的鼓勵下,便鼓起勇氣嘗試捐血。Cherry憶述:「當時和姑娘一起安慰爸爸,自己亦捉住爸爸的手,陪伴他。」最後余爸爸終於踏出第一步,嘗試了人生第一次捐血。自此更克服了對針的莫名恐懼,與太太及女兒一同定期捐血,捐血已成為余氏一家的親子活動。

除節日外,3人亦選擇逢家人生日時一同捐血。Cherry說:「在生日當天捐血特別有意義,因能將捐血作為一份禮物,將『身體健康』這份祝福送給他人。」捐血時護士的悉心照料及慰問,也驅使Cherry長大後渴望成為護士。

在實習期間,她目睹血液對病人的重要性,有一次她目睹一位插着尿喉的婆婆,尿喉滿是血,婆婆十分驚慌,害怕因失血過多死亡。最後Cherry目睹婆婆整個輸血過程,婆婆的情緒由最初的擔憂漸變穩定,維生指數也回復正常,令Cherry更明白一包血液對病人的意義,且「醫院每日都接收很多嚴重個案,需要很多血液,捐血確實很重要」。

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行政及醫務總監李卓廣指,紅十字會積極與中學及大學合作,到各大校園推廣捐血,在推廣過程中,發覺有部分青少年對捐血存在誤解,包括不了解所捐血液的用途,或覺得捐血會很痛。他認為,面對人口老化日益嚴重,培養青少年捐血意識十分重要,這亦是紅十字會未來推廣重點方向。
揭女兒患自閉  慈父遺憾遲了20年

今日是父親節,一直為自閉症患者提供服務的協康會星悅中心,邀請曾患有自閉症的珈汶,分享與爸爸的相處點滴。今年29歲的珈汶,在23歲時才發現患有自閉症,曾經歷被歧視、標籤,幸得中心的治療課程,加上父親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鼓勵,情況已大為改善。珈汶趁父親節向爸爸說出心底話:「知道照顧自閉症人士其實不簡單,感激他和母親一路以來的關懷,更希望父母可以繼續健康地陪伴我成長」。
悉心照顧  由孤僻妹變服務王

珈汶父親陳先生受訪時表示,遺憾地遲了20多年才發現珈汶患有自閉症,其實在小學時期已有徵兆,如體質較差、對社交活動不感興趣,而且頻密地出現搖頭擺腦、眨眼及手腳不協調現象。陳先生曾帶同女兒求醫,但腦掃描後顯示沒異樣,只建議父母多與孩子互動。到中學時期,由於珈汶就讀主流學校,尤幸校園欺凌情況較少發生。直到升讀基礎文憑後,由於難以適應大專的課程,令珈汶性格開始變得暴躁及孤僻。陳先生只好帶女兒去看精神科醫生,終發現珈汶患有自閉症。

在社工協助下,陳先生陪同珈汶到協康會進行治療。協康會星悅中心經理譚子康表示,該會自2008年起為高能力自閉症青年提供職前訓練及就業支援服務,到2016年獲得社會福利署的資助及大眾回饋的聲音,促使中心能持續提供服務。他說,珈汶於2018年開始接受治療,包括言語治療、臨牀心理學等,再加上陳先生對女兒的照顧和鼓勵,令珈汶在待人處事方面有很大進步,逐漸喜歡參與各種舞台表演、馬拉松長跑及義工服務,被大家稱為「服務王」;珈汶在中心的培訓中更學會理財,儲錢請家人去旅行,更令陳先生深感安慰。

目前珈汶已有6年半工作經驗,她坦言難免會受到別人異樣的目光,例如從事第一份玩具店接待員工作時,因患有自閉症,導致動作慢、手腳不協調,被同事加上「自閉妹」的標籤。陳先生得知女兒在工作中受歧視亦感心痛,但他選擇用樂觀的態度回應,告訴女兒:「別人並非歧視你,反而是想指出你的錯誤,讓你在今後做得更好」,藉此讓女兒放下「包袱」。

後來經社區姑娘介紹,珈汶轉任中心助理,主要的服務對象是患有自閉症的小朋友。珈汶說,因有相似經歷,故更了解他們的想法,亦對這份工作更有熱誠。

星悅中心主要服務對象是患有自閉症的年輕人及為其家長提供支援,譚子康表示,現時共有5家中心,共600個服務名額,希望日後獲政府或其他機構更多支援,令中心可開拓不同服務範疇。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