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聞|城大研關節修復材料 升空做實驗

2023-05-22 00:00

王東安研發全球首個以二型膠原蛋白為主的關節修復材料,早前由「天舟六號」貨運飛船搭載升空展開實驗。
王東安研發全球首個以二型膠原蛋白為主的關節修復材料,早前由「天舟六號」貨運飛船搭載升空展開實驗。

(星島日報報道)太空人在任務期間發生事故,或須中斷任務,送返地球接受手術。城市大學研發全球首創的新型關節軟骨修復材料,早前經「天舟六號」貨運飛船搭載升空,將在中國太空站進行實驗,了解材料結構和性能在太空環境的轉變,經改良後有望應用於「太空手術」。負責項目的學者王東安指,期望新技術能滿足「太空時代」的醫療需求。
城大與內地航天科研機構合作,讓全球首個以二型膠原蛋白為主的關節軟骨修復材料「脫細胞組織工程透明質軟骨植入物」,由「天舟六號」貨運飛船搭載升空,了解其結構及性能在特殊環境下的變化,在6至8個月後返回地球,再進行為期半年的動物實驗,測試材料能否成功誘導遷移和黏附軟骨細胞。
應對太空時代醫療需求

關節炎是常見的慢性疾病,惟在太空做手術困難重重,太空人在任務期間患病便難以接受治療。負責項目的城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署理系主任王東安稱,太空的微重力增加手術風險,宇宙射亦影響材料性能,「宇宙射可能會把二型膠原蛋白『切』得很碎,變成水解產物後或不能用作治療。」返航後,團隊擬將材料植入患關節炎的大鼠身上,如修復成效顯著,有望在太空上為太空人進行關節修復手術。

人體軟骨組織沒有血管及神經,一旦受損便無法自行再生,須通過手術矯正或植入治療。團隊先利用與人體細胞相似的豬隻軟骨細胞,通過三維細胞培養,生長出二型膠原蛋白,能與人體關節原生的透明質軟骨表型契合,脫去所有動物細胞成分後植入人體,誘導受損區域周遭的健康細胞轉移並「落地生根」,發揮修復作用,由研製到可供植入需時約兩個月。

目前被認為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關節置換手術和脊柱椎間融合術,但術後容易復發,且犧牲病人大量原生組織,引發神經受損、長期疼痛等副作用。王東安解釋,現時主要運用異型膠原蛋白進行治療,導致軟骨組織的表層在半年至一年內纖維化,再次失去彈性及強度,「材料使用的二型膠原沒有雜質,耐磨耐壓且持久力強,在理論和動物實驗上,都比現有技術優越很多。」

團隊去年起在內地3所三級甲等醫院展開科研臨研究,了解基本療效,至今約有20名40歲以上、患有磨損性或創傷性關節炎的病人接受治療。王東安指,計畫年底至明年初開展約兩年的註冊臨牀研究,取得內地的第三類植入型醫療器械准證後,將在港申請臨使用。
有助激發學生科研興趣

王東安認為全球步入「太空時代」,太空實驗為科研理論帶來新突破,「把數據拿到課堂和學生分享,肯定能激發他們對科研的興趣。」他亦展望太空旅行是未來一大趨勢,太空醫療屬不可或缺的研究。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