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聚沙成塔 團結精神健康力量
2023-01-05 00:00港府在新一年放寬防疫抗疫措施,市民大致歡迎,但我們不應掉以輕心。在冬季流感和新冠病毒的雙重挑戰下,近日公營醫院急症室求診者急劇上升,服務輪候時間大增,病使用率超出負荷。醫院管理局呼籲輕症患者到社區診所尋求協助,再次凸顯基層醫療的重要性。
疫情至今已達三年,對港人身心健康帶來持續壓力。其實社區不同的基層醫療團隊除了能分擔公營急症室的負擔外,於促進精神健康上也大有作為,尤其於專科以外為市民提供輕至中度精神健康支援。如英國官方的「心理治療普及化計畫」(Improving Access to Psychological Therapies, IAPT) 享譽國際,其分層護理模式重點採用傳統專業人士以外的職種,包括「心理健康人員」(psychological well-being practitioners)和輔導員等,於社區中提倡一籃子的認知行為治療、非醫療和電子介入等服務。
散片式支援杯水車薪
本地亦不乏由不同非政府組織發起的精神健康計畫。如獨⽴精神健康慈善機構香港心聆MindHK於一九年開始,提供不同的⼼理健康培訓課程,兩年間修讀人數逾六千人(註)。此外,在港已成立五十七年的新生精神康復會自二○年起亦獲賽馬會撥款,推行為期三年的「賽馬會情緒GPS心理支援計畫」。目標針對普羅大眾的精神健康管理能力,並以支援輕中度精神問題為主,提供早期介入。至今服務了超過二千五百名受情緒困擾人士。
這些計畫雖受惠千人以上,但在香港具情緒問題的人口或多達百萬,散片式支援可說是杯水車薪。而且非政府組織經常受資金限制,持續性成疑。斷斷續續的計畫,所累積的種種經驗,又何去何從?
團結香港基金(基金會)最新一份精神健康醫療政策研究報告提出,在政府層面整合和評量現有和未來項目。於十二月的發布會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黃仁龍資深大律師指出,香港有關精神健康的活動計畫數量不少,實行成績亦不俗。問題是如何防止零散現象,切實並持久地在系統層面作出改變,才能長遠惠及廣大市民。
仍需成熟基層醫療系統
一些本地學者也曾討論在港落實如IAPT般分層護理模式的可能性,然而兩地醫療系統的差別卻是重點分水嶺。這是因為要落實如IAPT般具一定規模的計畫,必須依靠一個運作良好的基層醫療系統,以及當中一個整合的精神健康體制。英國尚有國家醫療保健服務系統(NHS)能作內部協調,使九成的精神健康需要皆可於基層醫療層面解決,大大分擔醫院和專科的需求。在港卻仍需一個成熟的基層醫療系統,統籌資源分配、協調醫療、社福等跨部門合作、設立共同關鍵績效指標(KPI)等,以確保精神健康政策能行之有效。
本港不少非政府組織推行的精神健康計畫已為港府提供寶貴數據,以及於本地醫社系統可行的協作模式。如果說「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港府剛頒布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便提供一個極佳時機。還望當局在落實建設基層醫療系統時,能夠把民間組織的精神健康服務經驗匯聚,應用至政府正式護理網絡——在疫情新常態時代,繼續守護港人的身心健康。
註︰有關數據乃參考香港心聆二○一九至二○二一年報中刊登的培訓課程參加者人數。
田詩蓓博士
團結香港基金醫療及社會發展研究主管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