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應做好上游研發角色 黃錦輝:中下游可到灣區

2022-11-18 00:00

曾投票給孫東的黃錦輝,覺得議會出現缺口,於是自己親自上陣填補。
曾投票給孫東的黃錦輝,覺得議會出現缺口,於是自己親自上陣填補。

(星島日報報道)立法會選委界補選下月舉行,共六人參選爭奪四個席位,《星島日報》邀請六人訪問,講述參選理念。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香港科技創新聯盟副主席黃錦輝接受專訪時表示,回歸前有份爭取資訊科技界納入立法會功能界別,後來成立慧科訊業公司,又參與將軟件中文化,減少對外國軟件的依賴,形容自己是「國家安全的先驅」。時至今日,黃錦輝認為香港可做好上游研發的角色,利用好大灣區市場,但需小心或會「掏空香港」,政府要作出平衡,讓公司、人才的「根」留在香港。
首次參選立法會的黃錦輝,獲全國政協委員林大輝、浸大校長衞炳江、科技創新界立法會議員邱達根等十七張提名票。黃錦輝回歸前有份爭取資訊科技界納入立法會功能界別,他說當時覺得香港缺少天然資源,需靠人才和科技推動經濟,相信科技是香港的未來,故他聯同志同道合的人士,包括專業學會、商會成員等,組成資訊科技聯盟,到當時的臨時立法會「拉橫額」,游說及解釋資訊科技的重要性,認為回歸後應做好資訊科技。他回憶起一九九六年時,北京正開會決定香港回歸後立法會應包含的功能界別,他們一行十人更「衝上北京」爭取資訊科技界納入功能界別。
有份爭取資科界納功能界別

成功爭取後,他一直斷斷續續參選選委會選舉和作助選團,支持其他人參選。他說,去年立法會選委界選舉他有投票給孫東,因為深信議會需要熟悉創科人士,後來孫東轉跑道加入政府任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他覺得議會出現缺口,願意自己親自上陣填補。

黃錦輝報名時表示,自己的專業是用數據判斷一切,希望以「科學議政」,幫助香港在疫情過後盡快復常,認為自己學者的身分對參選有優勢。他說倘成功入局,將「應批評時批評,他們做研究、做科學也是這樣,不是樣樣好」,但批評要找到科學理據解釋,一定要做好數據蒐集,以推理、科學性分析,議會的功能也是這樣,有不同聲音。

九十年代初香港的大學主要以教學為主,「光纖之父」、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將科研注入大學,黃錦輝是香港第一批大學研究人員。當時的搜尋器大部分為英文,高錕說應該開拓中文市場,故他們開展數碼中文文章分析搜尋項目,屬當時香港的第一大突破。黃錦輝說,當時國家認為不應太依賴外國軟件,一些對國家安全較敏感的應用,需要用中國軟件;一九九三年黃錦輝參與中文軟件項目,將軟件製作中文版本,現在回想,可說是「國家安全的先驅」。
成立慧科助剪報電子化

一九九五年,黃錦輝的研究團隊發現香港報界完全未電子化,而且當時公關公司剪報傳閱涉及版權等問題,政府提供基金供開發香港傳媒電子化平台,數年後政府未有意欲延續項目,他們認為若停止項目便非常可惜,於是他們一群年輕人憑一把衝勁,拿出積蓄成立慧科訊業公司,是首批大學衍生創科公司。他指香港當時的痛點是美國有搜尋器,但香港沒有處理中文的搜尋器,他們創立的慧科訊業搜尋器,比百度、Google等更早十年出現。
籲港府平衡 人才的「根」留港

時至今日,黃錦輝認為香港可做好上游研發的角色,中游及下游的科技轉移和商品化工作可轉到大灣區進行,香港應利用好大灣區市場,但同時需小心或會「掏空香港」,避免生意全部流走。人才方面,他指政府「今日先講搶人才、搶經濟、搶企業,另一面又叫年輕人走(到大灣區),是否有少少矛盾?」他認為政府要平衡多方面,想辦法讓公司、人才的「根」留在香港,科技產業商品化需要擁抱大灣區,金融投資、國際化等要留在香港,做好香港的優勢。

立法會補選參選人還包括黃梓謙、何敬康、陳永光、李廣宇及尚海龍。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