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应做好上游研发角色 黄锦辉:中下游可到湾区

2022-11-18 00:00

曾投票给孙东的黄锦辉,觉得议会出现缺口,于是自己亲自上阵填补。
曾投票给孙东的黄锦辉,觉得议会出现缺口,于是自己亲自上阵填补。

(星岛日报报道)立法会选委界补选下月举行,共六人参选争夺四个席位,《星岛日报》邀请六人访问,讲述参选理念。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香港科技创新联盟副主席黄锦辉接受专访时表示,回归前有份争取资讯科技界纳入立法会功能界别,后来成立慧科讯业公司,又参与将软件中文化,减少对外国软件的依赖,形容自己是「国家安全的先驱」。时至今日,黄锦辉认为香港可做好上游研发的角色,利用好大湾区市场,但需小心或会「掏空香港」,政府要作出平衡,让公司、人才的「根」留在香港。
首次参选立法会的黄锦辉,获全国政协委员林大辉、浸大校长衞炳江、科技创新界立法会议员邱达根等十七张提名票。黄锦辉回归前有份争取资讯科技界纳入立法会功能界别,他说当时觉得香港缺少天然资源,需靠人才和科技推动经济,相信科技是香港的未来,故他联同志同道合的人士,包括专业学会、商会成员等,组成资讯科技联盟,到当时的临时立法会「拉横额」,游说及解释资讯科技的重要性,认为回归后应做好资讯科技。他回忆起一九九六年时,北京正开会决定香港回归后立法会应包含的功能界别,他们一行十人更「冲上北京」争取资讯科技界纳入功能界别。
有份争取资科界纳功能界别

成功争取后,他一直断断续续参选选委会选举和作助选团,支持其他人参选。他说,去年立法会选委界选举他有投票给孙东,因为深信议会需要熟悉创科人士,后来孙东转跑道加入政府任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他觉得议会出现缺口,愿意自己亲自上阵填补。

黄锦辉报名时表示,自己的专业是用数据判断一切,希望以「科学议政」,帮助香港在疫情过后尽快复常,认为自己学者的身分对参选有优势。他说倘成功入局,将「应批评时批评,他们做研究、做科学也是这样,不是样样好」,但批评要找到科学理据解释,一定要做好数据蒐集,以推理、科学性分析,议会的功能也是这样,有不同声音。

九十年代初香港的大学主要以教学为主,「光纤之父」、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将科研注入大学,黄锦辉是香港第一批大学研究人员。当时的搜寻器大部分为英文,高锟说应该开拓中文市场,故他们开展数码中文文章分析搜寻项目,属当时香港的第一大突破。黄锦辉说,当时国家认为不应太依赖外国软件,一些对国家安全较敏感的应用,需要用中国软件;一九九三年黄锦辉参与中文软件项目,将软件制作中文版本,现在回想,可说是「国家安全的先驱」。
成立慧科助剪报电子化

一九九五年,黄锦辉的研究团队发现香港报界完全未电子化,而且当时公关公司剪报传阅涉及版权等问题,政府提供基金供开发香港传媒电子化平台,数年后政府未有意欲延续项目,他们认为若停止项目便非常可惜,于是他们一群年轻人凭一把冲劲,拿出积蓄成立慧科讯业公司,是首批大学衍生创科公司。他指香港当时的痛点是美国有搜寻器,但香港没有处理中文的搜寻器,他们创立的慧科讯业搜寻器,比百度、Google等更早十年出现。
吁港府平衡 人才的「根」留港

时至今日,黄锦辉认为香港可做好上游研发的角色,中游及下游的科技转移和商品化工作可转到大湾区进行,香港应利用好大湾区市场,但同时需小心或会「掏空香港」,避免生意全部流走。人才方面,他指政府「今日先讲抢人才、抢经济、抢企业,另一面又叫年轻人走(到大湾区),是否有少少矛盾?」他认为政府要平衡多方面,想办法让公司、人才的「根」留在香港,科技产业商品化需要拥抱大湾区,金融投资、国际化等要留在香港,做好香港的优势。

立法会补选参选人还包括黄梓谦、何敬康、陈永光、李广宇及尚海龙。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