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體制突破 港勿劃地為牢
2021-09-15 00:00中央推出《前海方案》,對香港未來影響深遠,但許多人只着眼於如何帶動金融、經貿和科技發展,未看到今次改革的深層意義。極熟知北京對港政策的前港澳辦副主任徐澤,昨天一語中的指出了中央的主要思路,就是制定粵港澳合作新模式,在體制上作出突破,以推動大灣區高速前行,達到多贏之局。要順應這發展方向,香港必須建立新思維,如果維持過往的「分隔」意識,繼續劃地為牢,必會落後於大勢,讓黃金機會白白從手中溜走。
徐澤指制度差異是大灣區建設的最大優勢,卻也是最大難點,要克服這問題,須在體制與機制上有所創新,基本精神是四個「共」,即共商、共建、共管與共享,各方除了共同協商、合作建設,還須共享權力、共同承擔責任,令方案得以有效落實。他特別指出由粵澳共管的「橫琴方案」,正是這個新合作體制的「上佳之選」;換言之,是給香港展示的一個範本。
依中央這思路,粵港澳三地以後不能再關起門搞規劃,各自為政,而要打破分隔,互相協力,聯手管理,一起決策和推行。落實這「一體化」模式,「橫琴方案」起了帶頭作用,珠海與澳門將會二位一體,等於一家合資公司共管,交由澳門執行。徐澤指出,這新體制也要在前海落實,並在整個大灣區貫徹。
在這發展過程中,澳門之所以比香港行得快,皆因更具「一體化」的條件。一直以來澳門與珠海密不可分,兩地政府早已在多方面緊密協作,施政心態上也「同」多於「異」,所以中央讓橫琴模式先行。至於香港,過往與深圳合作並不積極,發展策略也未以「港深融合」為方向,直到近年思維仍沒有顯著轉變,所以徐澤在講話中就指,深圳對落實前海方案已做好準備,但香港新界北地區似乎還欠缺動作,由此可見一斑。
香港仍存在「分隔」意識,有其歷史原因,回歸後不少特區官員對與深圳以至廣東合作,抗拒態度仍強烈,認為兩地之間的「界線」不可消失,以免香港施政受到干預,「兩制」被侵蝕,所以兩地的合作機制徒具形式,北上磋商多敷衍了事。這情況近十年雖有好轉,但規劃仍着眼於本土發展,以港島和九龍市區為中心,漠視了與深圳發展互相配合協調。
深層次變革 跟不上成輸家
結果是靠近深圳的新界北地區,大部分沒有積極拓展,與深圳河彼岸高樓林立,對比強烈。直到最近,政策才見調整,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接受本報專訪時就提出,由於預期港深往來將趨頻繁,正努力在邊境地區拓展土地,特別是供工商業用途。行這一步雖遲了,但總算走對方向。
與深圳合作落實新機制,已是大勢所趨,如果香港仍然死抱着舊的「分隔」思維,必然跟不上大灣區的高速發展,成為這盤大棋的唯一輸家。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