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論壇】新界北,最後一道藍綠走廊

2021-06-25 00:00

香港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五月時討論新界北發展,透露就新界北第一階段的「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進行詳細規劃,及「新界北新市鎮」(包括坪輋、打鼓嶺、恐龍坑、香園圍及皇后山)及「文錦渡物流走廊」展開規劃及工程研究,兩項工程涉及共一千四百四十公頃土地,如此大規模的規劃,坊間可以幾乎沒有任何討論。

沒有討論,不代表沒有問題。特首最近接受傳媒專訪談及新界北發展,除了提及融入大灣區,居然也提及保育問題,指由濕地、魚塘到候鳥,以至未來的紅花嶺郊野公園,要思考如何解決。特首舉例指紅花嶺對面是深圳的梧桐山森林公園,而米埔濕地跟深圳紅樹林濕地聯繫,將來以新的心態,加強港深兩地大灣區的協作發展。

建立、維護跨境生態走廊,促進自然生境的連繫,本來就是現時《香港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畫2016-21》其中一項具體行動。關於紅花嶺郊野公園,早在一九九三年「全港發展策略檢討」中曾獲建議作郊野公園,二〇一七年的《施政報告》,才正式就五百公頃的紅花嶺郊野公園進行規劃,然後到了今天,工作仍未完成。二〇一九年,長春社以至不少環團曾提倡要「加碼」一倍,郊野公園更應覆蓋紅花嶺北坡的次生林、南麓的風水林、香園圍及禾徑山一帶的高地草原,令整條跨境生態廊道更加連貫及完整,觀乎紅花嶺郊野公園的進度,甚至新界北發展現時的研究範圍,我們有否把握好深港兩地保育協作的機遇?

至於濕地聯繫,根據《珠三角地區水鳥生態廊道建設規劃(2020—2025年)》,港深后海灣沿岸一帶位處「南部主廊道」,該主廊道不但幾近包括香港所有海岸線,主廊道亦有支廊道連接深圳河兩岸,文件提及「主廊道作為水鳥走廊的核心骨架,主要功能是保護和聯通各處大型水鳥聚集區,作為水鳥遷移、鹹淡水迴圈的重要通道,需施行嚴格的的生物保護及面源污染控制策略」。

不過,如果留意現時「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初步土地用途,政府將釋放落馬洲管制站超過二十公頃土地,並小心考慮如何與發展樞紐,以及旁邊河套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互相配合,發展正正與「南部主廊道」重疊。事實上,同樣與主廊道重疊的落馬洲河套區,一直都是冬候鳥重要的飛行廊道,惟發展將大大收窄了該廊道,往後再加上落馬洲管制站的發展下,甚至近來有聲音要釋放濕地緩衝區土地潛力,這是否與大灣區下「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路」之類目標互為矛盾?

新界北發展值得討論的,還有本地農業的存亡。新界北新市鎮發展涉及約一千一百公頃土地,當中四百七十公頃屬「農業」用途,比例超過四成,坪輋以往是新界東北的農業中心,區內不少屬優質農地,大埔田、坪輋元下、李屋、週田村等一帶仍有不少常耕農地以及具復耕潛力的農地。然而在融合大灣區、配合創科發展的主旋律中,保護農地、發展本地永續農業這類看似毫不重要的議題,會否注定不值一提?

話說二〇一六年推出的《新農業政策》,當中包括「物色及指定具較高農業活動價值的『農業優先區』的可行性及優點,以便這些農地用作長遠農業用途,以及提供財政支援推行促進農業復耕的計畫」,五年過後,要求大規模釋放農地發展的聲音愈來愈高,「農業優先區」卻仍下落不明。「農業優先區」研究若再一拖再拖,不先制訂全面農地保護政策及規劃,他日待所有農地全被發展再談「農業優先區」,為時已晚。

經常有種說法﹕深圳河之北的福田、羅湖一帶已高樓林立,反觀深圳河以南的香港卻「鄉下咁」,好落後、好浪費。那些人依然不明白,新界北的濕地、郊野、農地組成的藍綠走廊,事實上是急速發展的港深兩城僅餘的透氣位,這無論從香港本地層面以至港深區域層面,都應該好好保護,而不是全鋪石屎了事。

吳希文

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