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覓地無方招怨 振英方案是出路

2021-05-17 00:00

隨着《港區國安法》實施,香港政局已漸平靜,然而一些重大民生問題,特別是土地房屋問題,仍然得不到改善,導致民怨積累,成為社會穩定一大隱憂。因這涉及長治久安,中央對此極為關心,並要求特區政府切實解決,這也是對下屆特首的期許,但現屆政府至今仍拿不出有效方法應對,以致公屋與私樓供應嚴重短缺,輪候時間愈來愈長,樓價高居不下,市民叫苦連天,如此下來,民憤必會「爆煲」。最近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提出動用郊野公園部分邊陲地,興建約三萬個居屋單位,這個被現屆政府否決的方案,對解決建屋難的問題有效可行,是走出困局的一條出路。

中央直指不足 市民怨氣沖天

土地房屋從來是重中之重的民生問題,許多社會矛盾與市民怨忿由此而生,所以中央已向特區政府發出明確訊息,指示要提出解決方案,回應市民的關切,而這不僅是現屆政府的任務,更是下屆特首必須做到的事。

雖然公眾與中央對政府都有此期望,但特首林鄭月娥上任以來,一直未能提出一套可徹底解決問題的政策,也不敢排除利益集團的阻力,以致土地供應不增反減,覓地死結剪不斷、理還亂,幾無寸進,但政府卻花了大量心思進行社會大辯論,其設立的覓地小組用了一年時間搞所謂「公眾諮詢」,結果避重就輕,不湯不水,既救不了近火,也難以落實;反而動用郊野公園邊陲地等切實可行的構想,卻遭扼殺。

至於在大嶼山填海的宏圖大計,最樂觀預計都要二〇二五年始動工,起碼要十多年後才開始供應房屋,對解決燃眉之急全無作用,只能是遠在天邊的海市蜃樓。

由於政府增加土地無方,公共房屋供應持續不足,大大落後於需求,公屋申請者輪候時間增至五年八個月,創二十二年新高,許多捱劏房多年的市民,只能望穿秋水,苦不堪言。政府聲稱大搞過渡性房屋,但這只是權宜之計,「拖住個症」而已,對加快市民上樓卻無計可施。

私人住宅供應同樣捉襟見肘,長期偏低,差估署預計今年只落成約一萬八千個單位,較去年不加反減,明年也差不多,兩年落成量都低於二萬個。更因為政府要撥更多土地建公屋,但土地「大餅」卻沒加大,以致可建私樓的土地買少見少,住宅供應量沒可能增加,十個瓶只有六個蓋,樓價自然難以向下調整,市民無奈要繼續捱貴樓、捱細樓,年輕一代又怎能不怨氣沖天。

現屆政府增地無方,中央對此當然看在眼裏,早前身兼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的副總理韓正就直指,特區對這問題「至今一直沒有解決辦法,也無法達成共識」,語氣相當重,明顯點出政府的不足。此外,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董建華近期亦坦言,要解決住屋這個老大難題,最缺乏的是迎難而上所需要的堅定決心,以及無畏勇氣。這段批評也一針見血,指出現屆政府優柔寡斷和避難的缺點。

邊陲建屋可行 解困局需氣魄

前特首梁振英在任期間,曾提出多項增加土地供應的政策,部分已付諸實行,並初見成效,部分則積極展開研究,其中包括利用郊野公園邊陲地建居屋,卻遭特首委任的覓地小組否決。他最近重提此議,指可以在大欖郊野公園的邊陲地撥出一百公頃土地,興建約三萬個居屋單位。這方案簡單可行,只要一拍板,就可增加一大批居屋,問題只是,當現屆政府面對利益集團和環保勢力反對,未必有足夠膽量去做。

梁振英表示由於房屋問題持續惡化,所以「明知障礙重重,既得利益阻力巨大」仍提出此議,顯示了他敢於闖難關的作風。外界多預期他還會提出落藥更重的政策建議,以他對土地房屋問題的掌握,應比政府現時溫溫吞吞的措施更加到位。

香港的土地房屋問題已到了水深火熱的地步,畏首畏尾的施政態度不能再繼續,當政者必須有勇於解決問題的氣魄,這也是社會大眾和中央的期望。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