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觅地无方招怨 振英方案是出路

2021-05-17 00:00

随着《港区国安法》实施,香港政局已渐平静,然而一些重大民生问题,特别是土地房屋问题,仍然得不到改善,导致民怨积累,成为社会稳定一大隐忧。因这涉及长治久安,中央对此极为关心,并要求特区政府切实解决,这也是对下届特首的期许,但现届政府至今仍拿不出有效方法应对,以致公屋与私楼供应严重短缺,轮候时间愈来愈长,楼价高居不下,市民叫苦连天,如此下来,民愤必会「爆煲」。最近全国政协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提出动用郊野公园部分边陲地,兴建约三万个居屋单位,这个被现届政府否决的方案,对解决建屋难的问题有效可行,是走出困局的一条出路。

中央直指不足 市民怨气冲天

土地房屋从来是重中之重的民生问题,许多社会矛盾与市民怨忿由此而生,所以中央已向特区政府发出明确讯息,指示要提出解决方案,回应市民的关切,而这不仅是现届政府的任务,更是下届特首必须做到的事。

虽然公众与中央对政府都有此期望,但特首林郑月娥上任以来,一直未能提出一套可彻底解决问题的政策,也不敢排除利益集团的阻力,以致土地供应不增反减,觅地死结剪不断、理还乱,几无寸进,但政府却花了大量心思进行社会大辩论,其设立的觅地小组用了一年时间搞所谓「公众谘询」,结果避重就轻,不汤不水,既救不了近火,也难以落实;反而动用郊野公园边陲地等切实可行的构想,却遭扼杀。

至于在大屿山填海的宏图大计,最乐观预计都要二〇二五年始动工,起码要十多年后才开始供应房屋,对解决燃眉之急全无作用,只能是远在天边的海市蜃楼。

由于政府增加土地无方,公共房屋供应持续不足,大大落后于需求,公屋申请者轮候时间增至五年八个月,创二十二年新高,许多捱劏房多年的市民,只能望穿秋水,苦不堪言。政府声称大搞过渡性房屋,但这只是权宜之计,「拖住个症」而已,对加快市民上楼却无计可施。

私人住宅供应同样捉襟见肘,长期偏低,差估署预计今年只落成约一万八千个单位,较去年不加反减,明年也差不多,两年落成量都低于二万个。更因为政府要拨更多土地建公屋,但土地「大饼」却没加大,以致可建私楼的土地买少见少,住宅供应量没可能增加,十个瓶只有六个盖,楼价自然难以向下调整,市民无奈要继续捱贵楼、捱细楼,年轻一代又怎能不怨气冲天。

现届政府增地无方,中央对此当然看在眼里,早前身兼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副总理韩正就直指,特区对这问题「至今一直没有解决办法,也无法达成共识」,语气相当重,明显点出政府的不足。此外,全国政协副主席、前特首董建华近期亦坦言,要解决住屋这个老大难题,最缺乏的是迎难而上所需要的坚定决心,以及无畏勇气。这段批评也一针见血,指出现届政府优柔寡断和避难的缺点。

边陲建屋可行 解困局需气魄

前特首梁振英在任期间,曾提出多项增加土地供应的政策,部分已付诸实行,并初见成效,部分则积极展开研究,其中包括利用郊野公园边陲地建居屋,却遭特首委任的觅地小组否决。他最近重提此议,指可以在大榄郊野公园的边陲地拨出一百公顷土地,兴建约三万个居屋单位。这方案简单可行,只要一拍板,就可增加一大批居屋,问题只是,当现届政府面对利益集团和环保势力反对,未必有足够胆量去做。

梁振英表示由于房屋问题持续恶化,所以「明知障碍重重,既得利益阻力巨大」仍提出此议,显示了他敢于闯难关的作风。外界多预期他还会提出落药更重的政策建议,以他对土地房屋问题的掌握,应比政府现时温温吞吞的措施更加到位。

香港的土地房屋问题已到了水深火热的地步,畏首畏尾的施政态度不能再继续,当政者必须有勇于解决问题的气魄,这也是社会大众和中央的期望。

關鍵字

最新回应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