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海外醫生之門應盡開 勿雷大雨小

2021-02-05 00:00

特首林鄭月娥昨表示,將立法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讓更多醫生可來港執業。香港醫生嚴重短缺的問題由來已久,病人深受其苦,社會怨聲載道,這措施其實一早就應推行,只因政府怯於醫界的保護主義阻力,一直閃縮不前,現在雖然邁出一步,但所設門檻仍高,限制了引入醫生的數目,而且未定出明確的人數目標,令人憂慮當政府受到醫界壓力,又會退縮妥協,最後敷衍了事只開一線門,雷聲大雨點小。香港醫療系統已瀕爆煲,政府必須把引入海外醫生之門盡開,敢於突破醫界利益勢力的阻礙,才可紓解危機。

醫界為利設障 政府妥協退讓

隨着人口老化,市民對醫療服務需求急增,但本地醫生人數卻幾無增長,人口與醫生的比例遠遠低於英美和新加坡等,情況愈來愈嚴峻。政府也知道問題所在,社會亦不斷有強烈意見認為應引入海外醫生救急,但本地醫生組織為了本身利益,一直大力反對,並設下種種關卡,令海外醫生知難而退,而政府受到其威懾,採取了妥協退避態度,不敢運用權力闖開「路障」,突破醫療人手極度不足的困局。

醫界見到政府軟弱無力,自然堅持不讓,年多前醫委會就全部否決了放寬外來專科醫生實習期的四個方案,雖然其後在社會壓力下,作了一些折衷,但仍定下諸多束縛,令海外醫生來港要過極窄的門,能進入者十分有限。當時連醫委會前主席麥列菲菲也看不過眼,坦言部分醫生是「極度保護主義」,只偏重業界利益。

由於醫界頑強阻止,政府又欺善怕惡,對引入海外醫生不敢有所作為,加上大批公營醫院醫生流失,以致公院醫生短缺問題更趨嚴重,目前醫管局就欠缺醫生達六百六十人,做手術的輪候時間以年計,一些病人到死仍未等到。私營醫院醫生則因供不應求,可收取天價費用,部分卻未提供等值的服務,令病人要承受極沉重的醫療負擔,苦不堪言。

門檻應更低 敢硬撼保護主義

今次政府提出立法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不用考執業試而可在港工作,算是跨進了一步,但規定須是香港永久居民,以及要在公院工作一段長時間,門檻不低,仍然限制了人數,未必能填補短缺。政府若要紓解危機,應把大門盡開,擴大認可醫學院的名單,讓外籍醫生也可以來港執業,且將在公營醫院工作的時問縮短,令更多優秀的海外醫生有更大誘因願意來港。

此外,政府應以目標為本,明確定出引入海外醫生的人數,以及實行的時間表,讓公眾清楚知道,政府如何實際補足欠缺的醫生數目,以維持健全的醫療服務。

特首昨天表示對引入非本地醫生「立場堅定不移」,不會「跪低」,但以政府的往績,這承諾能否兌現難免令人疑慮,擔心政府進行立法時,因醫生組織的反對,而又改頭換面,加上種種關卡,以致計畫變形走樣,最後雷聲大雨點小,醫療服務的困局仍然繼續。

政府在這問題上要有所作為,必須硬撼利益集團,關鍵是有決心和勇氣。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