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梓樂死因研訊】神經科醫生:早十分鐘送院都一樣

2020-12-18 00:00

(星島日報報道)伊利沙白醫院神經外科醫生麥凱鈞昨以專家證人身分在周梓樂的死因研訊作供稱,雖然在一般情況下,頭部創傷是「愈早到醫院愈好」,但以周梓樂的創傷程度而言,即使他早十分鐘送院,結果亦不會相差太遠,「死亡率都係一樣」,高達八成半。即使存活下來,他變成植物人或永久深度昏迷的機會亦達九成。

麥醫生首先在庭上讀出周梓樂的醫療報告指出,周梓樂於去年十一月四日凌晨約二時送抵伊利沙白醫院,當時他昏迷指數三分,右眼瞳孔五毫米、左眼瞳孔二毫米,雙眼對光沒有反應。他的右眼出現「浣熊眼」、右耳鼓積血、頭皮及四肢沒有受傷,並套上了頸套。周的顱內壓十分高,故在兩天內接受兩次頭骨切除手術及放入引流導管。首次手術後,周出現凝血性功能障礙,及左腦頂葉和中腦出現新近出血性創傷,這是頭部嚴重創傷的可預期情況。

他又形容,由於周梓樂年輕,故醫生採取「最猛烈的方式」施行第二次手術,但手術後其髗內壓仍高達六毫米汞柱,且出現腦幹受擠壓情況。醫生曾施用四種高劑量麻醉藥作為「撒手鐧」,情況仍沒有改善,甚至惡化。直至八日早上約六時,周的心臟停頓,醫生施行心肺復甦,惟至八時九分宣告死亡。

麥醫生在研訊主任查問指出,雖然周梓樂被發現墮樓時,手腳仍能「撐吓撐吓」及發出聲音,但情況「都係嚴重」,因為當時他承受着極大痛楚,但作出的反應遲緩,故較早送院結果不會相差太遠。

他估計,周梓樂的頭部受到非常大的外力撞擊,令堅硬的顱底顳骨岩部亦出現骨折。他不能確定傷勢是一次或多次造成,但推斷由於頭部是球體狀,故墮地後有機會反彈做成多次撞擊。他又估計,由於周梓樂墮地過程不足一秒,或令身體未有足夠時間作出反射性自我保護。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