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血液管理 開刀減失血
2020-08-17 00:00
為減少血液使用,歐美等地早於二十年前已着手研究「病人血液管理」,當中有三大支柱,分別是於增加自身血紅素、減少手術中出血及改善貧血。研究顯示,香港近兩年亦開始研究「病人血液管理」的成效,並建議在手術前、中及後推行不同措施,以減少血液的使用。
研究建議,院方於術前讓患者進食饍食補充品,以補充營養,以及直接口服或靜脈注射鐵補充劑,令患者血紅素達至一定水平,並會建議患者做適量運動以增強其心肺功能。而在手術時,手術團隊則會審慎使用止血方法,並會保持患者體溫高於三十六度,以減少手術失血並增加輸血需求。而在手術後期,則會安排合適的物理治療,以加快傷口復原速度。
將軍澳醫院麻醉科顧問醫生鄭鴻佳表示,以自己醫院為例,於二○一五年十一月始應用計畫至大腸腫瘤切除手術,由跨部門的團隊負責,包括物理治療師、營養師及內外科的醫生等。而直至二○一七年六月,共一百六十八名病人接受相關治療。相關病人平均住院日數為四日,較以往八日短,而接受輸血率亦由逾三成三患者而輸血,降至約一成一。除可減少用血,併發症亦由三成七降至兩成一,證明血液管理較輸血治療有更良好的治療效果,「有些人覺得輸血可以補身,其實不是。」
香港臨牀血液管理學會主席周雨發解釋,輸血會增加手術期間身體機能衰退風險,故減少輸血能減少併發症發生。他又指,過往醫生只會按血色素指標決定是否輸血,惟不同疾病需要血色素亦不同,應按病人狀況、手術需血估計及麻醉技術做評估,「冠心病患者可能要高少少的血色素,腎科患者就可以比他跌多少少。」
威爾斯親王醫院麻醉及深切治療部副顧問醫生徐倩蕊補充,在血液管理上,市民的角色十分重要,如多進食鐵質較豐富的食物及定時飲食,如紅肉及深綠色的多葉蔬菜等,便可增加自身血紅素。而在手術前,市民進行適量的有氧運動,亦可改善心肺功能,有助康復速度,減少輸血治療,「自己都可以幫到自己。」
現時香港每一千人便需要二十五至三十包的血液,屬血液需求較高的地區。周雨發預計,推行病人血液管理計畫後,血液需求可接近澳洲及荷蘭的數字,即每一千人需要二十至二十五包的血液,意味着香港血液需求將可下降一成八。
關鍵字
最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