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經時事分析】有需要先買 按需保險冒起

2020-08-17 00:00

新冠病毒疫情持續,不少市民短期內也不會出遊。如果他們購買了一份全年旅遊保險,現在可謂得物無所用,或考慮日後按需要逐次投保。讓消費者按照個人需要投保的按需保險(On-demand insurance)產品,種類愈趨多元化,近日本港便有保險公司推出可隨時啟動或取消的運動保險。這類投保方式若然普及,對保險業界、投保的市民和監管機構都會帶來不少轉變。

按需保險是指當客戶的資產正在使用和面對風險,才即時付錢購買保障。與傳統保險相比,按需保險在投保範圍更為靈活及精準,並透過大數據分析,在極短時間內調整保費率及做到分級收費。

美國按需保險平台初創Trov,便讓消費者透過手機應用程式,為任何欲投保的物件即時獲報價並投保,保費隨即開始計算,直至用戶點選取消保障,而投保物品的保費,亦會隨零售回收價值降低而下調。

從Trov平台的特點,可歸納出按需保險的五大核心。一是可以提供任何期限的保障,仔細至按秒為準;二是保障任何風險,包括家居、租客、汽車、散工等;三是在任何地方均提供保障;四是過程全數碼化;五是有龐大數據量支持修改承保範圍。

二○一九年有市場報告預測,按需保險市場價值將會每年增長近三成,在二○二六年達至一千九百億美元。市場急速增長,究其原因,至少有三個動力來源。

動力一:年輕一代按需消費習慣。首先,在互聯網的推波助瀾下,零工經濟誕生,讓消費者在有需要時,透過數碼技術即時獲得商品和服務。召車平台Uber讓消費者隨時隨地得到接載服務,即屬一例。有不少消費者,特別是年輕一代,由於習慣了這種消費模式,購買保險的偏好也隨之改變。

根據二○一七年一項訪問逾千美國駕駛者的調查,八成一的受訪者為了得到更個人化的汽車保險報價,願意共享其最新的駕駛數據,予保險公司追蹤其實際駕駛行為,其中千禧一代高達九成三。

動力二:創新科技簡化投保過程。此外,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區塊鏈等創新科技進步,使按需保險能夠實時評估風險,迅速簽發保單,以及無縫理賠。

英國倫敦為無人機提供「隨飛隨付」保險的初創Flock,透過收集大數據,例如是無人機的規格、天氣等該趟飛行的環境因素,通過演算法計算,不需半秒鐘時間,便可量化無人機的飛行風險,並作即時報價。消費者只需確認投保,系統便會自動草擬保單文件,發送至客戶電郵信箱。

動力三:政策監管開綠燈。第三個原因是愈來愈多國家願意在政策和監管上,對創新保險產品和技術開綠燈,加快了按需保險發展。去年巴西私人保險監管局批准市場提供按需保險,放寬保單合約期限為一年的規定,容許保險公司自訂,以月、日、小時以至分鐘為單位,甚至沒有明確期限的保單,並且在特定準則下可以隨時啟動和終止保障。

按需保險最直接帶給消費者的好處,是減少保費支出。試想想在疫情期間,多國採取長期封城措施,居民根本沒機會駕駛私家車到別處,若有按需保險,他便可省下數月的車保費用。

不過,對消費者及保險業界來說,按需保險也有可能帶來壞處。首先,現有的按需保險產品,大多在手機應用程式完成整個投保過程,由於沒有專業人士的詳細講解,消費者未必能夠清楚明白保單的保障範圍、賠償的計算方法等條文,日後有可能發生爭拗。

延伸以上問題,由於按需保險的投保渠道集中互聯網,不需要保險經紀介入,長遠或威脅他們的生計。以Trov平台為例,當部分客人由傳統保險公司轉移至按需財物保險平台,原本服務他們的經紀便會失去生意。

更嚴重的是,針對零工經濟推出的按需保險,模糊了部分該類經濟活動是否合法,以及意外責任誰屬的界線。在香港,Uber為所有車程購買了乘車保險,承保Uber司機於車程中,導致或引起乘客或第三者的身體受傷或死亡而招致的法律責任。雖然這份保險滿足了本港車輛需購買第三者風險保險的法律要求,但原來當中的條文只保障乘客及第三者,而未能保障Uber司機的人命傷亡,以及第三者的車輛或財產損失。駕駛者或誤以為在路面上行駛得到全面保障,卻墮入保險陷阱。

總括而言,任何行業均需要與時並進,按需保險的出現,滿足部分消費者對創新保險產品的需求。但對消費者而言,購買保險與投資一樣涉及風險,消費者在作任何決定前,應仔細了解產品條款細則,「諗清諗楚」。

(全文見智經研究中心網頁:www.bauhinia.org)

智經研究中心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