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須續嚴守 禁令大可從寬

2020-05-04 00:00

香港昨天再錄「零確診」,更值得歡欣的是,已十四天沒有本地感染個案,過了新冠肺炎潛伏期的第一關,連向來審慎的專家袁國勇也認為可稍為「休戰」,不用等到二十八日的第二關也過了,才放寬限制。這的確是好消息,而實際數據也反映傳播風險正在減低,政府應可稍為「放膽」,於五月七日限聚令屆滿時,較大幅度地鬆綁、解禁,讓經濟危機盡早得以紓緩。香港今次抗疫表現出色,主要是因為全民高度自律防疫,故不論規例如何放寬,市民都須在一段長時間內自覺嚴守這防線,包括繼續佩戴口罩及避免大型聚集,才可防止疫情反彈。

防控遠勝歐美 有條件鬆綁

香港與其他國家一樣,政府考慮限制措施是鬆是緊,既要確保病毒傳播不再爆發,也須顧及經濟可承受多大衝擊,一般而言,政府決策都稍偏向後者,甚至不惜「冒險」博一博,因為經濟爆煲會帶來嚴重政治後果,近期新加坡與美國一些州份決定重啟經濟活動,都是這個原因。

相對而言,香港疫情的確比不少國家好得多,以經常與港比較的新加坡為例,至昨天止共有一萬八千二百零五宗確診,而香港累積病例僅一千零三十九宗,足足少九成多,顯示香港防控疫情極佳。新加坡昨天仍有六百五十七宗新增確診,而香港一周內已有六天為「零」,並連續十四天沒有本地感染,基於科學評估,香港比新加坡以至其他歐美國家,更可以放寬規限,激活經濟。

對於如何防疫,醫學專家往往比政府更保守,傾向從嚴,但香港疫情已明顯好轉,令他們也略感放心,認為現時已有條件鬆綁,港大講座教授袁國勇就指戲院、演奏廳等,可以「解封」,而中大教授許樹昌也表示,對食肆的限制應可放寬。這些專家都是從病毒會否再爆發的角度考慮,政府應聽取他們的意見,決斷地大幅「減辣」,讓多類場所局部撤限,恢復部分生意。

只要做好防疫 場所應「解封」

規例明令暫時關閉的十一個類別場所,如獲准再開門營業,應依袁國勇教授所言,對其防疫安全措施,有所規限,例如戲院與演奏廳須安排觀眾隔位、隔行入座,至於卡拉OK及酒吧等,政府更要與業界確立一套規則,包括限制聚集人數,先量度體溫才可入座等。

至於對食肆的限制,業界提出放寬每桌四人的規定,可增至六至八人,而每桌之間仍保持一點五米距離,政府對此應積極考慮,讓食肆能在母親節挽回一些收入。

外國專家認為香港之所以抗疫成功,除了政府防疫措施外,更重要的是市民自律佩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故雖然政府所定限制不算最嚴,確診人數與死亡率卻偏低。這解釋很有道理,即使規例鬆綁,市民都須繼續嚴格自律,起碼要多堅持一兩個月,才可以真正「休戰」。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