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聞】非華語生收少一人 學校獲撥款差16倍

2019-02-20 00:00

(星島日報報道)本港有逾五萬名少數族裔學生就讀全日制課程,申訴專員公署主動調查發現,教育局支援非華語生的額外撥款機制,學校取錄人數相差一人,撥款差額竟達十六倍;當局在小一派位申請時,向家長羅列取錄較多非華語生的「名單小學」,公署批評做法與政策目標背道而馳,反令非華語生過度集中在部分學校。教育局承諾將檢視政策。

申訴專員公署昨公布主動調查報告,發現教育局支援非華語生課後中文學習,向中小學提供額外撥款,款項差異甚大,學校如取錄一至九名非華語生,僅可申請五萬元額外撥款,但十人或以上卻獲每年至少八十萬元,意味相差僅一人,撥款相差達十六倍。上學年逾兩百所中小學因取錄非華語生不足十人,僅獲五萬元額外撥款,佔獲資助學校一半。公署認為,當局應考慮增加取錄低於十人學校的資助金額,鼓勵他們錄取非華語生及改善教學。

公署亦發現,教育局在一四學年起推行「教授中文作為第二語言」專業進修津貼計畫,津貼教師在職進修認可課程,但四個學年合計,僅二十四名教師修畢課程,平均每年只有六人,認為學校行政及師資培訓的支援,均有必要加強。

現時教育局在升小統一派位申請時,向非華語生家長提供傳統上錄取較多非華語生的「名單小學」,照顧他們的選校需要,公署指做法與當局避免非華語生過分集中部分學校的政策目標背道而馳,一七/一八年度參加派位近一千四百名非華語生之中,九百二十人獲派三十所小學,比例達六成七,絕大部分均屬自行選派。公署亦發現「名單小學」內僅八校的非華語生比例,佔全校學生約四成一至九成九,但同時有六所不屬名單內的學校,取錄比例達六成一至九成半,認為「名單小學」機制令家長無法掌握實況,亦不配合政策目標,應考慮最終取締。

教育局回應指歡迎公署報告,將參考有關建議,檢視現行支援措施的實施情況,適時優化。關注少數族裔權益的融樂會,促請當局設立有階段學習目標的中文作為第二語言政策、監察政策及撥款的成效、讓學生有良好及足夠語文基礎選擇主流小學等,為非華語生教育帶來實質改善。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