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金燕玲3年兩度患癌切子宮盲腸 醫生列3大高危因素

2022-11-18 00:00

金燕玲3年內兩度患癌,切除子宮、盲腸和淋巴,醫生指有3大因素最高危。
金燕玲3年內兩度患癌,切除子宮、盲腸和淋巴,醫生指有3大因素最高危。

67歲的女藝人金燕玲,2019年向外透露自己患上子宮乳頭狀漿液性癌(Uterine Papillary Serous Carcinoma, UPSC)。為了應對癌症,她積極接受治療,切除了子宮、盲腸和淋巴,現已康復並重新投入工作。子宮乳頭狀漿液性癌(UPSC)是子宮內膜癌的罕見形式,多發生在絕經後婦女,通常在絕經後出血的提示下進行子宮內膜活檢而確診。

子宮內膜癌3大高危因素

子宮體癌在香港女性常見癌症中排第四位,當中九成屬子宮內膜癌,較常見於45歲以上的女性,發病年齡中位數為56歲。子宮內膜癌成因眾多,其中肥胖和糖尿病屬重要的高危因素,也可能與遺傳性基因有關,例如患有遺傳性「連氏綜合症」的婦女,因帶有「錯配修補基因」(MMR)突變,容易誘發子宮內膜癌。在子宮內膜癌患者當中,約2至5%同時患有「連氏綜合症」,因此「連氏綜合症」女性患者須注意風險。

UPSC屬罕見癌 擴散風險較高

相比之下,「UPSC」屬較罕見的子宮內膜癌,佔整體不足一成。臨牀研究顯示,曾患乳癌或攜有BRCA 1基因突變的女士,罹患「UPSC」的風險略高。由於「UPSC」有較高機會擴散至腹腔內其他器官,一般情況下,醫生多建議患者接受全子宮切除術、輸卵管卵巢切除術、盆腔及主動脈旁的淋巴結切除,以防復發。

陰道異常出血應盡快求醫

一般子宮頸抹片檢查,雖有可能檢測子宮內膜的異常跡象,但子宮頸抹片檢查原意是檢測子宮頸細胞的不正常病變,並非檢查子宮內膜的有效方法。如陰道異常出血,應及早求醫,按醫生建議接受子宮內膜活檢、陰道超聲波或刮宮診斷;如有乳癌、卵巢癌或大腸癌家族史,亦應定期接受檢查,惟因相關檢查具入侵性,不建議婦女作例行性檢查。

撰文: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蔡添成

以上內容由名人+提供,標題經星島頭條編輯修改

延伸閱讀:子宮頸癌症狀

根據衞生署資料,子宮頸癌是香港女性中常見的癌症。定期接受子宮頸篩查,及早發現和治療早期的子宮頸細胞癌前病變,能有效預防子宮頸癌。子宮頸癌症症狀如下:

 

子宮頸癌風險因素+預防方法

根據衞生署資料,子宮頸癌風險因素有7個,另署方亦列出3個預防方法:

 

 

《星島頭條》APP經已推出最新版本,請立即更新,瀏覽更精彩內容: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