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醫健園|把握防治黃金期 遏止早發性糖尿病惡化

2021-11-29 00:00

陸安欣醫生
陸安欣醫生

糖尿病不但是香港十大頭號殺手疾病,情況更有年輕化趨勢。由於早發性糖尿病患者可能要面對數十年的漫長病程,故出現併發症的風險也相對較高,所以更須把握治療的黃金期,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專家,今期教大家如何以正確方法及心態,應對早發性糖尿病。

說起糖尿病,很多人以為只會在五、六十歲的中、老年人身上才會出現,但其實年輕糖尿病患者為數不少。據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陸安欣醫生表示,在本港糖尿病患者中,約有百分之十至士五屬早發性糖尿病,即在四十歲或之前已經確診,比率算是偏多,當中更有進入青春期,即十一、二歲的2型糖尿病年輕患者,而早發性糖尿病更有持續上升的趨勢。

出現這種年輕化趨勢,陸醫生指是與現代環境及生活習慣改變有關。「現代人對糖尿病意識提高,確實增加了糖尿病檢查及確診的人數,然而發病率提升,更關乎社會整體改變,除了先進科技令人類身體活動量減少,繁忙工作導致缺乏運動,豐盛的飲食習慣,以及太容易接觸高熱能的食物,都能令糖尿病年輕化的趨勢愈來愈嚴重。」

值得關注的是,罹患糖尿病及出現併發症的整體人數,在過去十多年間均在下跌,唯獨年輕患者的數字未見下降迹象。中大醫學院之前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的數據,觀察在2001年至2016年間糖尿病人士的併發症及死亡率趨勢,結果發現縱然十多年間有不少控制血糖及血壓的新藥推出,早發性糖尿病的情況仍然未見改善,陸醫生稱這很大程度與年輕人忽視病情有關。「年輕人在控制血糖及其他風險因素上,一般較年長人士為差,他們大多覺得在『搏殺期』年紀,工作、生計及家庭更為重要,因而忽略健康,除在食藥方面未有跟足醫生指示,平日也不注重飲食及運動,如返工時會在街上隨意飲食,放工後會因疲累而停止運動等,這些習慣都會影響病情。」

其實年輕糖尿病患者,除要經歷長達數十年的病情,更比高齡糖尿病患者承受更高的併發症風險。陸醫生續說:「大眾須知各種糖尿病併發症,包括糖尿腎、糖尿上眼、糖尿影響神經線令腳部麻痹,以及心血管疾病等,都跟病人的血糖水平和患病時間成正比,如患者三十歲便已發病,他們出現併發症的機率,絕對遠高於年長才患糖尿病的人士。正是這一原因,我們特別關心這類病人,因為他們一旦出現併發症,影響的除了健康,更會牽涉病人的工作、家庭、經濟及情緒,會為生命帶來巨大的衝擊。」

既然後果嚴重,早發性糖尿病患者便要知道自己的風險所在,陸醫生提議大家可注意兩大方面。「最基本是留意是否超重或過胖,若身高體重指標(BMI)高於23即代表超重,超過25更代表肥胖。此外,也可量度腰圍,女士逾80厘米或男士超過90厘米,同樣可稱為中央肥胖,這類人士均屬於糖尿病的高風險人士。第二是留意家族病史,包括父母、兄弟姊妹曾否患有糖尿病,若其中一人患上,自身風險隨即大幅增加,至於患有高血壓、高膽固醇,有食煙習慣、女士曾患妊娠糖尿等等,風險也會較高。綜合各方因素後,大家便可評估患病機會,或到診所安排糖尿病的檢查。」

如若屬高危一族或血糖指數偏高,都應從改善生活習慣做起,如留意平日所吃食物的升糖指數,每星期進行帶氧運動,都可延緩糖尿病及減低糖尿病的風險。

對於年輕的糖尿病患者,陸醫生提醒他們要保持良好心態。「年輕人士若知自己患病,首要是避免因不幸『中招』而感到氣餒或不快。因為很多研究指出,早發性糖尿病者在相同藥物及醫護人員的環境下,很多時情況會各走極端,一部分人可以控制得宜,另一群則病情轉差,關鍵在於態度是否積極。如病人能依足建議準時服藥,經常運動及戒口,並恆常檢查血糖,糖尿病是可以有效控制,甚至二、三十年內不會出現併發症,所以最重要是有積極心態面對病情,而非被病情控制自己。」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