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工作室 火炭藝術群像

2021-01-07 00:00

經歷變幻無常的2020年後,我們在2021年踏入一個新階段,開始熟習世界的新常態,好像香港的文化藝術領域,亦因此而反覆調整模式,回應這個新時代的需要。如一年一度的《火炭工作室開放日》,亦因疫情與限聚令須作出改變,讓藝術家與公眾的互動,不再以單一的實體形式進行。縱使今年的《火炭工作室開放日》因疫情而減少了開放的藝術單位,不過藝術家們仍然展示出具活力的藝術發展圖景,給予新時代嶄新的方向。

《火炭工作室開放日2021》承襲過去舉辦多年的《火炭工作室開放日》,對外開放九位藝術家的工作室,除了能吸引藝術界別的人士前來了解藝術家的最新創作外,也讓公眾了解藝術圈的發展生態,窺探其神秘面紗後的面貌。回首過去,自約2000年起不少年輕藝術家因廉價租金而紛紛搬進火炭工業區,也讓此處逐漸成為聞名的「藝術村」。當火炭發展成小型藝術村,也一度成為重要的藝術社群,藝術家聯合發起開放日,讓業界人士及大眾能更關注本地藝術界,也向世界各地推廣香港藝術,尤其是充滿活力的年輕一代。

這樣的歷史卻隨着不同因素而改變,一方面,藝術家的工作室增多,火炭的租金也逐漸提升,藝術家開始落戶在不同地區,如牛頭角、葵涌等,導致火炭的重要性減低。另一方面,籌辦開放日的伙炭有限公司亦於2015年解散,往後的開放日須另覓籌組班底。好像本年開放日的籌辦者蕭愛冰(Winnie),本身也是火炭藝術村的其中一位藝術家,她便與開放的單位一手一腳、親力親為籌備。「雖然今年碰上疫情,我們已預計前來開放日的人不多,但我們仍堅持舉辦,因為我們希望可讓火炭藝術村的精神薪火相傳。」

Winnie說到,今年只有九位藝術家或單位參與,部分藝術家因疫情或其他理由不欲參加。因此最後直至去年12月初,才真正落實舉行今年度的《伙炭工作室開放日》。雖然近年的開放日不再如過往般引起廣泛的關注,但事實上,仍有不少藝術家活躍於此。「其實仍然有數量不少的藝術家在火炭,只是他們都是獨立的『個體戶』,但其實都是臥虎藏龍。」Winnie說。

好像參與本年度開放日的九位藝術家皆獨當一面,每位開放的工作室也自有獨立的主題與創作形式,展示各類媒介的獨特性與開創性。Winnie舉例,如陶藝藝術家賴志剛便在工作室「藝舍」展示其精湛的陶藝技巧,並示範以柴燒窯的方式製作,更教導公眾製窯,甚為鮮見。吳少強的工作室「童夢館」則展示以大理石作物料的雕塑,充滿本地特色。另外,工作室「Artists' Den」的陳韞麗以油畫的筆觸來作手畫刺繡,精巧獨特。馮惠儀的工作室「思情惠軒」則以貝殼繪畫,重塑香港的大自然,形式新穎。可見參與開放日的藝術家均嘗試各種不同的媒介與題材。

除此以外,Winnie也提到,一些居港的外國藝術家亦落戶於火炭,讓火炭的藝術生態更顯多元。好像在香港與日本皆設有工作室的藝術家Nelsón Cabán,便於火炭的工作室「Atelier Agüeybanà」展示特色繪畫,糅合了香港與日本的特色。

Winnie坦言,本年舉辦開放日的最大挑戰,必然是反覆不定的疫情。Winnie認為,即使參觀人數不如過往,缺少了藝術學校的學生,甚或遠道而來的外國人等,但她認為開放日是重要的途徑,讓此處的藝術家對外展示,因此她仍然堅持舉辦。

「我們想了一些辦法,好像善用網絡平台來與各地無法前來參觀的觀眾交流。我們一方面播放預先拍攝的影片,另一方面,在舉行開放日的四天期間,於不同時段展示實時的影像,記錄藝術家的工作室,猶如線上的Studio Visit,這也是今年面對疫情的新嘗試。」事實上,在開放日以外,Winnie也積極推廣火炭的藝術家,將他們推薦予《Affordable Art Fair》與《亞洲當代藝術展》等,可見火炭仍然是由下而上的重要藝術群體,不容忽視。

文:觀青 圖:受訪者提供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