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世九華徑

2021-01-07 00:00

走出港鐵美孚站,穿過荔枝角公園與大廈群,不用十分鐘,便見到九華徑村的牌坊。村口對面往昔是喧鬧的荔園,再前方是荔枝角灣,然而滄海桑田,現在荔園已改建為屋苑,海灣也填平了,只有這座古村碩果僅存,默默見證時代變遷。

提起九華徑,很多人都不知道在哪裏,有的也只是去過村口的大型燒烤場,對其歷史不甚了了。九華徑位處山麓,據說昔日山路陡峭,村民要像狗爬行般前往其他地區,故形象化地稱作「狗爬徑」,後來村民認為名字不雅,才改為讀音相近的「九華徑」。那裏分為舊村與新村,前者可追溯至清代康熙撤銷了遷海令後,曾氏客家族群遷居過來。至於新村則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港府為了解決難民問題而建成。

九華徑往昔雖遠離市區,卻因緣際會沾上濃厚的政治與文化色彩。東江縱隊港九大隊的指揮曾生,早年就在村中的養正學校一邊教書,一邊領導海員工運。上世紀四十年代末,黃永玉、端木蕻良、臧克家等不少有名的左翼文化人,紛紛在九華徑居住,因此吸引喬冠華、茅盾等到來拜訪,可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中共建政後,這班文人回國効力,九華徑卻迎來另一批南來移民,如林黛父親、李宗仁秘書程思遠。馬英九母親在荔園當售票員時,一家也曾住過九華徑,不過到最後他們都只是匆匆的過客。

在九華徑一帶漫步,恍如時光倒流,同行友人說像極陶淵明筆下與世無爭、不為人知的桃花源。舊村一座座兩、三層高的房子,有的採用西式風格設計,屋頂有浮雕裝飾,門外以石橋橫亙在引水道上,流水潺潺,竟有幾分江南小鎮的詩意。不過昔日熱鬧的街巷,如今一片冷清,鐵皮搭成的士多、文具店早已緊鎖鐵閘,藥店更只殘存一條石柱,柱上朱紅的字號也褪色模糊了。

之後轉往新村,學校和教堂已荒廢多時,牆內牆外都爬滿了蔓生植物。走到盡頭的山澗,旁邊有石階通往天台精舍。那裏平日人迹罕至,名副其實是佛門清淨地,站在平台可俯瞰九華徑的全貌。想到近期有地產商在九華徑收地逼遷鬧出風波,只盼歲月靜好,古村無恙。

文、圖:曾肇弘
曾肇弘,中文系畢業,文化與電影研究者。現為電影文化中心(香港)副主席、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成員。電郵:[email protected]

關鍵字

最新回應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