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throat】拜登抄中国功课大搞基建 还在美国惹起一场大辩论

2021-04-08 19:29

中国被称为「基建狂魔」,搞到新上任的美国总统拜登都要抄中国功课,大搞基建计划。

 

拜登星期三(4月7日)呼吁国会议员,批准他的2万亿美元基础设施计画。拜登说,中国和其他国家在对未来的投资上跑到美国前面,「试图掌握未来」。上周拜登在宣布这项计画时也多次提到中国。拜登表示,他的基建计画目标就是要让美国赢得与中国的竞争。

 

通过大搞基建来拉动经济,这是中国政府在面对经济困境时多次使用的策略。尤其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推出了4万亿人民币的基础设施投资,带动了中国基建井喷式发展。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的资料显示,中国在基础设施上的投资占GDP的比例是8%,而美国的这一比例只有2.4%。拜登总统誓言要扭转这一局面。

 

拜登的基础设施计画包括修缮道路、桥梁、城际列车等交通基础设施,对车站、机场、港口进行现代化改造,翻新社区,更新电网,扩大宽频互联网覆盖面,换掉饮用水系统中的铅水管等等。

 

此外,拜登对「基础设施」的定义较宽泛,他的计画中还包括针对先进制造业、电动汽车业、清洁能源产业和护理业的产业政策,对科技研发的公共投资,以及旨在提升种族、性别和经济平等的政策等。

 

拜登试图在美国大搞基建,和中国争夺未来,在美国国内,亦引起一场大辩论。

 

支持基建大计的声音话,美国过去睇基建问题上的短处,就在于片面重视一时一地的效益,缺乏长线思维和大局观。

 

专注于中国的研究公司佳富龙洲(Gavekal Dragonomics)创始合夥人葛艺豪(Arthur Kroeber)日前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表示,中国在衡量高铁的价值时,著眼于它所能带来的难以量化的好处,比如对工业效率的提升,这是美国应该学习的。他说:「计算基础设施的成本时应该考虑到它所能带来的广泛的社会效益,而不仅仅是预测收入。」

 

康奈尔大学城市规划研究历史学家汤玛斯·坎帕内拉(Thomas J. Campanella)也对《华尔街日报》提出了美国在推动基建专案时的不足。他说:「我们对直接受到影响的居民过分重视,而没有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进行必要的考量。」

 

美国当然还有决策效率的问题。拜登总统的基建计画为期8年,不过在它付诸实施之前还要先通过国会的审核、修改,这将是一个漫长而困难的过程,拜登最初的愿景能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实施,还是个未知数。

 

本周三拜登在白宫表示,他愿意在基建计画上妥协,但不能容忍什么都不做。他说,「你们认为中国在投资这种数字基础设施研发方面是在坐等吗?我向你们保证,他们没有坐等。但是他们盼著美国民主过于迟缓、过于局限、过于分化,跟不上步伐。」

 

此前美国有很多基础设施方案都在这样的博弈中流产,即使是在建设的过程中也因为要照顾各个利益相关方的诉求而进展缓慢。

 

不过,美国保守派反对拜登的基建计划,智库传统基金会预算问题研究员大卫·迪奇(David Ditch)认为,美国并不需要在基础设施投资上向中国看齐。

 

他对美国之音说:「中国在基础设施上的投资本来就应该比我们高,因为他们仍在发展中,而美国已经是发达国家了,发达国家的需求比发展中国家小。」

 

迪奇同时指出,美中两国基础设施投资的侧重点也应该不同。

 

以高铁为例。高铁显然是中国基建投资的重点之一,中国目前已修建了全长3.9万公里的高铁,运营时速达350公里左右,而北京计画到2025年还要将高铁总长增加30%。相比而言,美国不仅在高速铁路的发展上远远落后于中国,就连普通铁路也亟待改善。

 

作为「火车迷」的拜登总统在他的基建计画中不仅提出修建新的铁路,还专门拨款800亿美元用于对「美铁」(Amtrak)进行维修和现代化改造。「美铁」随后公布了一份雄心勃勃的铁路扩张图,以「2035年愿景」回应拜登的计画。

 

不过,在传统基金会研究员大卫·迪奇看来,在铁路交通建设上追赶中国是没有意义的。他解释说,中国人口密度大,城市间距近,所以大力发展城际轨道交通是有必要的。而美国地广人稀,只有不到10%的人口依靠轨道交通出行,相比而言,90%的人口每天都要使用道路和桥梁,对后者的投资才更符合美国的环境。

 

「我们不应该把我们要发展的基础设施与其他国家所拥有的相比,因为其他国家发展基础设施是基于他们的需求和他们的地理环境。」迪奇对美国之音说。

 

在美国,一些保守声音表面看来有些道理,但背后的逻辑其实是在鸡蛋里挑骨头。如今民主党同时控制参、众两院,按理较易推动基建计划。但拜登的8年投资2万亿美元的基建大计,伴随著一个15年加税2万亿美元的计划。讲到加税,民主党人也未必同意。拜登的基建大计,并没有表面看那么风平浪静。

 

deepthroat

 

原文刊于《巴士的报》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