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科广场】0到1破局 1到N裂变 开辟港深合作新天地
2021-01-26 08:00
全国港澳研究会、香港再出发大联盟、一国两制研究中心、大湾区香港中心,一同举办「开辟港深合作新天地-创新科技」研讨会,邀请多位重量级嘉宾。
研讨会由前行政长官梁振英主持,讲者包括深圳市政协前主席戴北方、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主任梁永生、香港科技园行政总裁黄克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红杉全球执行合夥人沈南鹏。
沈南鹏投资可说无宝不落,目光如炬。2020年,沈南鹏再荣膺《福布斯》全球最佳创投人榜(Midas list)首位,被《福布斯》誉为「百位最伟大在世的商业思想家」。
香港智慧配合深圳速度
沈南鹏分享3点观察;说明深港协同的效应,更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是大湾区发展的关键。第1个观察是「香港智慧」;沈南鹏举为「嫦娥五号」探测器采集2000克月球土壤样本回地球,负责采样装置的理工大学容啓亮团队为例。「10年的潜心钻研、20多人不懈努力,千馀次模拟试验,终换来香港一刻荣誉。香港的科研实力,不容忽视,未来仍有不少「香港智慧」,发扬光大。
香港商品化效率低
第2个观察就是「深圳速度」。年初,香港理工大学宣布开发出全球最全面自动快速多重诊断系统,以自动快速检测仪和多重微流检测元件组成,可用于检测点的基因检测(Point-of-care genetic testing, POCT),一小时内检测30-40种病原体,包括COVID-19新冠病毒。「不过遗憾的是,系统花4年开发了原型设计,却碍于香港没高水平无尘室,终于无法量产。深圳速度发挥了作用;2020年2月底,深圳政府保证6月份建成无尘室,团队已迁往深圳作投产前期准备。
沈南鹏话题一转,香港正受制先天因素,加上城市规模和产业生态,科技的转换效率不高,科研难以商品化。深圳为代表的大区湾,却具备产业、市场和资本要素,变成初创孵化成长的乐土。红杉的投资,不少重复上演着「香港研、深圳造」的故事。
他的第3个观察,就是香港+深圳的相加大于二。中文大学(深圳)分校就是例子,自成立以来招生水平屡创新高。2020年理科收生的平均分,超过各地一级大学取录分达140分,文科平均更超88分,连续5年为省内录取分数榜首。人才为科技竞争本钱,中大(深圳)具体显现两地合作的优势。
沈南鹏说,美国矽谷创新所以领先全球,在于高等教育出类拔萃。深港教育合作迟早开花结果,为大湾区未来创新储才。
香港研发深圳转化
他指出深港互补;以「香港研发,深圳转化」模式为大势所趋。2016年,沈南鹏牵头成立HONGKONGX科技创业平台,2018年再成深圳前海首家本港创投;4年来孵化出103家大湾区早期初创,140项香港的大学研发,迄今40家硬件设备;一半选择了深圳建立企业,从事产品研发销集。
沈南鹏说,从中可见香港作为创新中心;离不开深圳土地、资金和市场支援。他一再指香港要「以未来为向,以科创为桥,以一国为基,以全球为伴」;才可化解危机,走向经济转型的绿色通道。
「香港有一流大学;土地、财政、资源、收生却面临不少限制;实验室紧绌更成研究障碍,无法进行大型动物实验,药物难以完成临牀前实验。香港也难找完成样品的技术夥伴,在中国内地更不可想像。」
培养创新人才
香港有从0到1破局之数,深圳则有从1到n的裂变能力。两地协同格局,可说天作之合。他指,中国中央政府指定4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分别是北京、上海和合肥,最后一个才是大湾区。北京、上海、合肥都各有多家名校支撑,广东省的教育,却大而不强,更缺乏国际化经验,香港国际化大学和40位两院院士,正好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后盾。
最后,香港须成为人才枢纽,港深合作打造人才培养机制,大湾区才可望矽谷项背。沈南鹏指,有识之士正默默行动;李泽湘教授就正筹办「深圳创科学院,红杉一定积极参加,培养创新人才。沈南鹏以北宋包拯名言「常格不破,人才难得」总结,;招揽人才不能刻舟求剑;只有创新的人才培养,深港合作的大湾区,才能成为并肩矽谷的创新生态。
關鍵字
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