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虚构浮城异事 看名家脑海想像中的现实 西西/卡尔维诺/莫言|专题故事

2024-07-26 14:00

书展刚刚完结,但阅读应该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不限于一年一度的书展。常言道要提升语文能力便多阅读,可是文学本不为学习及校园服务。阅读,理应是一种感悟与抒发,让大家保持思考与观察,尤其小说。如果说散文让我们窥看别人的人生,小说就是一面哈哈镜,一面让我们以稀奇或荒诞形式观照现实的镜子。大家不妨静下心来读一本小说,投入如真如假的小说世界,也许从扭曲荒唐的镜中,找到截然不同的自己,从此以另一种新目光看待事物。

西西〈浮城志异〉

浮城悬在半空中,「头顶上是飘忽多变的云层,脚底下是波涛汹涌的海水」,「既不上升,也不下沉」。故事开端,就是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雷内.马格利特(René Magritte)的《庇里牛斯的城堡》。

七十年代至今影响数代读者的香港著名作家西西,不仅以文字书写香港的故事,在1986年的短篇小说〈浮城志异〉中更借马格利特的十三幅画作,来虚构浮城的异事,把浮城的历史、发展与矛盾娓娓道来。

浮城去向不明,命运轻易就能被天地间的一缕风或一阵雨左右,于是人们只能终日营营役役地工作,不去想浮城的去向,然后漠然地、慢慢地忘记那些忧伤与不安,浮城终于变成一座生机勃勃的富庶城市。有人认为浮城写的是每个城市人的惶惶不安,也有人认为浮城隐喻回归时期港人的不安与担忧。无论是哪一种解读,在西西的小说里可见她富有童趣的想像力中,有着成人细腻的笔触,把现实以另一种奇妙目光描绘。

《我城》是西西的名著,近获亚洲周刊评为廿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之一。本书风格独特,无论结构、笔路、章法,皆发前人之所未发,其中寄托著青年的开放、进取、和各种成长之潜力充满可能性。
《我城》是西西的名著,近获亚洲周刊评为廿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之一。本书风格独特,无论结构、笔路、章法,皆发前人之所未发,其中寄托著青年的开放、进取、和各种成长之潜力充满可能性。

〈浮城志异〉中所借喻的画作:

第一篇〈浮城〉引用了《庇里牛斯山脉的城堡》 (The Castle in the Pyrenees )。
第一篇〈浮城〉引用了《庇里牛斯山脉的城堡》 (The Castle in the Pyrenees )。
类似的画作《亚哥的战役》 (The Battle of the Argonne)
类似的画作《亚哥的战役》 (The Battle of the Argonne)
类似的画作《玻璃錀匙》(The Glass Key)
类似的画作《玻璃錀匙》(The Glass Key)
第二篇文章〈奇迹〉所引用的画作
第二篇文章〈奇迹〉所引用的画作
第三篇〈骤雨〉《戈尔康达》 (Golconda)
第三篇〈骤雨〉《戈尔康达》 (Golconda)
第四篇〈苹果〉《这不是一个苹果》 (This is Not an Apple)
第四篇〈苹果〉《这不是一个苹果》 (This is Not an Apple)
第五篇〈眼睛〉引用的《虚假的镜子》(The False Mirror)
第五篇〈眼睛〉引用的《虚假的镜子》(The False Mirror)
第六篇 〈课题〉《黑格关的假日》 (Hegel's Vacation)
第六篇 〈课题〉《黑格关的假日》 (Hegel's Vacation)
第七篇〈花神〉《现成的芳香》 (The Prepared Bouquet)
第七篇〈花神〉《现成的芳香》 (The Prepared Bouquet)
第八篇〈时间〉引用的 《被刺穿的时间》 (Time Transfixed)
第八篇〈时间〉引用的 《被刺穿的时间》 (Time Transfixed)
第九篇〈明镜〉引用的 《禁止复制》 (Not to Be Reproduced)
第九篇〈明镜〉引用的 《禁止复制》 (Not to Be Reproduced)
第十篇〈翅膀〉引用的 《The Therapist》
第十篇〈翅膀〉引用的 《The Therapist》
第十一篇〈鸟草〉引用的 《自然的优雅》 (The Natural Graces)
第十一篇〈鸟草〉引用的 《自然的优雅》 (The Natural Graces)
第十二篇〈慧童〉引用的 《数学思维》(The Mathematical Mind)
第十二篇〈慧童〉引用的 《数学思维》(The Mathematical Mind)
第十三篇〈窗子〉引用的 《葡萄的生命季节 》(The Month of the Grape Harvest)
第十三篇〈窗子〉引用的 《葡萄的生命季节 》(The Month of the Grape Harvest)

伊塔罗.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西西并非第一个以奇特目光写现实的作家,著名代表必定要数意大利作家伊塔罗.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卡尔维诺是廿世纪重要的文学大家,不朽名作《看不见的城市》就是以马可.孛罗为主角,写他与忽必烈诉说他到访过的55个奇妙城市:看见谁谁的面孔也会变成自己熟悉的人的阿达玛、可以变成你想要的理想城市模样的费多拉……

 (左图)《看不见的城市》1993年时报出版版本;(右图)2023年时报出版《看不见的城市》(繁体中文版二十周年纪念新版)
(左图)《看不见的城市》1993年时报出版版本;(右图)2023年时报出版《看不见的城市》(繁体中文版二十周年纪念新版)

马可.孛罗与忽必烈语言不通,初时用物件、动作、手势、表情沟通,后来虽然了解彼此的语言,但也会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比喻。马可.孛罗知道这些话全都没用,「或许,我在提到其他城市时,我已经一点一点地失去了她。」无论马可.孛罗怎样演绎,那都不会是那些城市的真实面貌。因为城市是不存在的(不论是理想的还是恶劣的),它只在我们的脑海与想像之中,所以马可.孛罗才会叹谓:「多少人都活在自己幻想的城市,又为了自己的想像搬去一个城市。」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就如同忽必烈,只能在迷蒙与现实中想像一个与自己记忆吻合的「城市」,牵动更多私密回忆与思考,渐渐以马可.孛罗的目光思考自己的生活与价值。

以《看不见的城市》为灵感的画作和作品:

Lukas Verstraete的画作
Lukas Verstraete的画作
Karina Puente作品以《看不见的城市》中的〈詹诺比亚〉(Zenobia)作灵感。
Karina Puente作品以《看不见的城市》中的〈詹诺比亚〉(Zenobia)作灵感。
Karina Puente作品以《看不见的城市》中的模里利亚(Maurilia)作灵感。
Karina Puente作品以《看不见的城市》中的模里利亚(Maurilia)作灵感。
Sopheap Pich 2011年作品《复合物》(Compound),M+博物馆收藏。
Sopheap Pich 2011年作品《复合物》(Compound),M+博物馆收藏。
Mari K 2021年NFT作品《Emiris》。
Mari K 2021年NFT作品《Emiris》。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

这篇中篇小说中,有一个爱做白日梦的黑孩子,他能忍人所不能忍的痛苦,能听见头发落地的声音,能看见水底的游鱼,能感受他人对他的爱与恨,用眼睛就可以向他人传递内心的感受;他被继母虐打,吃力地为铁匠做工拉铁匠炉上的拉风箱生火,他作为劳动阶层活得艰苦,却有着超常的感受。

这篇中篇小说发表于1985年,作者莫言是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者(2012年),同年〈透明的红萝卜〉获隶属大陆教育部的语文出版社,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对于课程教材,大家可能以为必然有深刻义理,可是这个故事不讲父爱与母爱,也不讲仁义礼智,只是谈男女老幼都应有的「希望」。

事实上,这孩子并没有超能力,那些异能都只是他在苦况中耽于幻想的自我安慰。「幻觉」贯穿莫言的作品,莫言笔下不是脱离现实定律的魔幻世界,只是穿插着似是疑真的梦境,写出孩童苦中作乐的童趣。

 2012诺贝尔奖得主莫言中短篇小说集代表作:《透明的红萝卜》《藏宝图》《红耳朵》《球状闪电》(全新珍藏版一套四本),麦田出版社2021年出版。
2012诺贝尔奖得主莫言中短篇小说集代表作:《透明的红萝卜》《藏宝图》《红耳朵》《球状闪电》(全新珍藏版一套四本),麦田出版社2021年出版。

文:星岛中学学生报《S-FILE》编辑部;图:星岛图片库、网上图片、西西〈浮城志异〉的图文互涉Rene Magritte@wikiart浮城志异Karina PuenteThe Collector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