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情愫 身分认同

2022-04-19 12:49

何谓文化,中外学者,各门各派,千言万语的解说,东西学理的解构,是数之不尽,却难有特定的文化模式,能放之俗世四海,万众归心向往。一地、一族、一国的文化长期扩张,又是否能自生成为独特的文明,让人类服膺赞叹,更有益世道人心?肯定的是,无法勾画统一的答案。 

大抵而言,先民的生活与习惯,代代相传,层层积累,存在与发展,良性循环,烟火不息,知识孕育智慧,智慧升华成为价值。从此一体连贯的繁衍,且长期经得起外力冲击与历史考验。成为支撑一姓、一族、一国的精神支持,以及身分认同,为此,可倾情付出,贡献一生。全世界具备国家体制的社会,每一政府都会要求国民身分认同的教育,在个性张扬、自由高喊、充满批判又热讲谋术的社会大潮里,身分认同的价值教育难觅心舒的一席之地。

自十八世纪迄今,美欧西方凭其理性主义、重商主义、科学主义并由此而出世的军国主义,再细胞分裂,成为政治、金权、金融、货币、军事合体的霸权主义,顺应此一当道霸权文化而生的,当可受到「改造」,进一步结盟。不顺者就必乱,甚至必亡,乱或亡之先,就先被西方文化定义为「魔」,这「魔」就算不乱、不亡,也要被摒出「优秀」文化之列。这就是近三百多年,由美英、欧、日列强打造的「国际文化」圈。也无怪此一「国际文化」的定义,就是强者必霸。

但不少热心研究并熟悉中国文化的西方学者,却认为中华民族,百岁千年的生活,是以容纳、共融、和平、善良、包容的文化价值支撑,奋斗前进。愈研究中华文化的淳朴情愫,愈对中华民族产生尊重,西方强者必霸之路的解释与定义,并不适合解释中国历史与文化进化与优化之路。

中国文化早熟,中古时期的唐朝已验证要「见草不要人」,来自南北匈奴、东西突厥的野牧劫戮文化,与黄河长江流源平原地之「人多好耕作」的农业文化,两者和平共融相处,这叫唐文化。大国之大,在于能容纳多元之「大」。今天,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同一天空下同一梦想,世界生命共同体,其来有自。中古至今,中华文化一脉相承,软性共融是一大特色。倘若西方的政客,能从中华文化纵深角度了解中国,文化情愫在前,当不会再走围堵中国之路。


何汉权
作者为国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长,长期关注学生全人成长及教学专业发展课题。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2022年4月19日教育版专栏「校长有情」。


延伸阅读:

教育现场|三天自由检测 考验自由品质

教育现场|沙士抗疫真实故事

DSE2022|隔离考试是否可行?

教育现场|念书、背书、熟书之路

大疫情考验大团结


立即下载|全新《星岛头条》APP:https://bit.ly/3yLrgYZ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