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栏】缺乏与富足

2020-07-17 11:36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在文凭试经济科,学生要学习的第一个概念是「缺乏」(Scarcity)。因为这世界的资源是有限,而人类的欲望却是无穷,所以「缺乏」的问题因而产生。正正由于资源缺乏,因此人们需要通过不同的形式作出争夺。在现实世界中,你争我夺的情况并不罕见,然而究竟竞争是否解决「缺乏」问题的最佳方式呢?以下尝试以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对于「缺乏」这问题,华勒斯.华特斯(Wallace D. Wattles)与上述提及的有所不同。华特斯是谁?他是被誉为美国上世纪初的「新思维」(New thought)代表人物,其著作《致富的科学》面世超过一百年,仍然被广泛流传,可见他思想的影响力。

回到主题,究竟华特斯是如何看待「缺乏」这问题呢?首先,他将资源区别为「有形资源」(现有资源)和「无形资源」(待发掘和开创的资源)。他认同有形资源是有限的,无形资源是无穷的。

他说:「大自然是财富一个永不枯竭的仓,供应永远不会短缺。原始物质是活的,具有创造性的能力,不停地创造更多的形式。」与其说他的思想是一种学说,或许以信仰一词来形容更为贴切。

他的观点是,人们有自由认定自己和自己身处的世界是「缺乏」还是「富足」。无对错之分,但有好坏之别。若然人们心里充斥着的,都是有关「缺乏」的思想(如我没有这样、没有那样),那么他们吸引到的,就只会是更多的缺乏。由于时常感到不足,因此人们会视其他人为对手,满脑子都是「竞争性思维」。即使拥有更多,仍会感到缺乏。相反,若然注视的是「富足」,经常留意自己所拥有的人,他们便愿意去尝试开发和创造更多,较容易培养出「创造性思维」。「竞争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最大分别在于,前者认定资源就只得这么多,后者则认为资源可不断开拓和增加。

作为经济科老师,我须让学生了解「缺乏」这个经济学的起点;然而,作为从事生命教育的老师,我则会让学生的眼光多关注「富足」。两者并行不悖。

冯汉贤
作者为中学经济科科主任、行政长官卓越教学奖获奖教师、课程发展议会学习领域委员。

文章刊于《星岛日报》7月17日教育版专栏「学与教」

關鍵字

最新回应

關鍵字

相關新聞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