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级员工大不足 建造业掀抢人战
2024-06-20 00:00香港未来有多项房屋和基建的大型项目上马,但工程和建测等行业却面对严重人手不足的问题,业界估计有近万名人手短缺,主要为中层的工程师和建筑师等。业界指,行内已掀起「抢人大战」,有公司不惜加薪30%挖角,而「留才」问题同样令人担忧,建议增加相关专业的学位课程,确保充足新血加入,并促请政府审慎统筹未来基建项目的进度,避免停滞出现断层,遏制人才外流,支持香港的持续发展。
「这一两年看到很多公司的中层、有经验的人才移民。」滙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修杰说,「现时工程量不少,但缺乏人手,政府、不同公司,不论地盘、建造的甚么也抢,已经变成趋势,而且不断延续。」
不惜加薪30%挖角
蔡少聪说,即将成为注册工程师的员工最容易被「抢」,「公司投资了很多在培训上,快收成时却被挖角,其他公司开多30%薪酬,无办法只能尽力留人,挽留人才已经成为我工作的一部分。」他提到,中层员工流失,其他员工的工作量增加,中低层和高层需要补位,而公司亦需要加强培训,让低层能胜任中层工作,「要训练有潜力的员工,取代4至5年经验的中层。」
蔡少聪任职的国际公司,以科技降低人手需求,同时亦从菲律宾和内地招揽工程师来港,不过他说,实际成本与聘请本地人才相若,「外来人才来港也要住宿等,我们开的薪金要足够他们生活,但花同样的钱,能力未必达到本土同等级的工程师。」他提到,尽可能想雇用本地毕业生,「我们做顾问很多设计需要跟规范,输入人才需要时间适应。」
建造业议会在去年2月发表《建造业人力预测》,预计在2027年,专业人员的短缺将达6000至6500人,当中电机/机械工程师、土木工程师、土力工程师、营造师/地盘工程师和环境工程师的短缺约为16%至25%。香港工程师学会亦曾估算,工程师在2023至2027年期间的短缺平均为3000人。随着北部都会区等大型规划项目进一步落实,业界的人力供求差异将越来越大。
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教授锺国辉说,过去数年,业界均有向政府要求增加相关学位,但未被接纳。他提到,学生从大学毕业后需培训和累积工作经验,最快也要4年才能考牌,成为注册工程师后,一般需要4年才熟习,「没有哪个年轻人会在看不清前景下踏上12年的路,如他们感到长远发展停滞,很大机会转行。」
同样情况亦发生在建筑师上,香港建筑师学会会长陈泽斌指,受本地和内地市场等不明朗因素影响,私人发展商推出项目速度放缓,今年初建筑师楼的人手紧张问题有所缓和,「但有经验的中层建筑师仍十分短缺,政府请了很多人填补陆续退休的公务员。」
《建造业人力预测》推算,2024至2027年的建筑师短缺为16%至25%。陈泽斌说,建筑师的培育至少需8年,成为注册建筑师已约30岁,到中层岗位约需10年经验。他提到,近年通过学会专业试而注册的新建筑师中,约有一半在外国完成建筑课程,建议政府适量增加本地大专院校的建筑及相关专业课程,包括硕士学位,确保有足够的新血应付需求。
香港测量师学会也有相同诉求,该会副会长甘家辉说,目前6大类别的测量师都出现严重人手不足的问题,其中以工料测量师最缺人。他提到,学会曾与发展局会面,探讨能否吸引更多内地毕业生来港工作,并指本港主要由理工大学提供土地测量的相关学位,期望未来能增加。
工料测量师最缺人
业界忧虑,未来人手短缺之馀,来之不易的人才亦会流失。锺国辉解释,建筑业环环相扣,外界多关注兴建的2至3年,但实际上从规划、设计到建成需花7年时间,中间断层可达5年。他强调,业内每个专业「浪接浪」,「做规划时建筑的无事做,装修工人忙时落石屎的没工作,如果未能妥善控制,所有浪同时来,大家会『做死』,浪过后齐齐『饿死』。」
吁审慎统筹基建进度
陈修杰指,地缘政治加上疫后经济不似预期,各项发展放缓,「不理想但非完全停摆,这是最具挑战性的。」他说,两难的是未来人手需求大,需要培训更多人才,但现时项目停滞,人员「无工开」自然会离开,「需要给予大家希望,我们不同界别的持份者应一同商讨,这时期有甚么可推出,让大家有事可做,避免需要人手时却无人可用。」
陈修杰强调,政府启动大型基建项目的时机尤为重要,「各项目必须有序地进行,减少当中断层。」他指,近日各方催促政府,盼在短时间内就北都提供具体规划,「政府或有不同的考量,但业界无所适从,亦需要时间准备,具体的发展计划有助稳定军心,让年轻人看见曙光,更愿意装备自己,迎接未来挑战。」
關鍵字
最新回应